现代小学生的特点

二、现代学生的特点

【案例3-2】

五年级学生的种种变化[2]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教过五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学生怎么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

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学期的变化,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和我拉拉家常,谈谈心里话了。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窃窃私语,有好几次,当我走进教室,他们正说着的话便戛然而止。

“一个老师如果对这些细微的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儿童世界,努力了解情况,以便开展工作

有一次,我批改作业时,赫然发现学生的作业本里夹着好多有关《还珠格格》的资料。当时,我若无其事地把资料收下。有几次下课后,我有意走到学生中间,发现学生谈的是《还珠格格》的内容,而且为数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势态有些不受控制:女同学向男同学推荐这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并建议男同学看;不仅下课谈,而且上课也受到了影响。在一节语文课上,有一个不专心听的女同学正在摆弄什么,我走过去一看,是一本装帧非常考究的有关《还珠格格》的书。许多家长反映是孩子一定要买这类磁带,还说同学中有很多人都有。真是一群追星族,学习都已排到了第二位了。针对这些情况,我召开了一节班会课,内容是: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电视?你认为它对你帮助大吗?也许,学生口是心非,嘴上说这类电视对我们帮助不大,以后再也不看了,可能还会有部分人偷偷地看。但起码通过班会课,学生不再把有关《还珠格格》的东西带到学校来,也就没有到泛滥成灾的地步。

这时候的女孩子生理、心理起了变化,而且是非常微妙的。她们或两人或三人待在一起窃窃私语,不愿让别人听到。偶尔有个别女孩子犯错误或表现不好,被批评时,她们会傻傻地看着你,有几个女孩甚至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不知道是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还是心里在想别的什么。我也时常追问自己:我是单独找她谈的呀,而且语气也十分委婉,怎么会这样?我是不是批评太重了?

有一阵子,总是见几个六年级的男孩有意无意到我班门口来玩,次数多了,我也疑惑,问他们: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他们有的说找表弟,有的则说玩玩。私下里我悄悄地问班里的几个同学,他们说好像找班里的几个女同学。这时,也有好几位老师见到过我班的几个女孩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校门口或小店门口滞留,有时还和几个高年级男生在一起。我自言自语地说:“不会是早恋吧!”平时也没观察到她们有什么异常现象,只是学习成绩都不同程度下降了。或许是我多疑了!但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以及正常的择友,我还是准备找她们谈一谈。当然,谨慎起见,我先单独与女孩交流,问她们最近有什么烦恼?与哪些同学交往?了解她们的真实想法后,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谈了我的看法:现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与人交往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应以学习为重。她们点点头,似懂非懂的。在家长会上,我非常委婉地把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的微妙的心理与家长讲了,并希望家长抽空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正确引导孩子,千万不要采取粗暴的举动,家长也非常配合。

至于男孩子,只觉得越大越贪玩。在校内,因在老师的眼皮底还不敢怎么放肆,但也抽一切可以玩的时间疯一下,有时“嘿嘿”地喊几下,有时来几个空手道,有时玩塑料片,这时作业什么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时的男孩特“傻”,净做“傻”事。虽然一个个竖向横向都在使劲儿地长.可脑袋里的内容似乎没按比例长。一开学,五(4)班两个男生,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学生,在校外为了一句玩笑话大打出手。事后他们都认为自己错了,不该打架,可就是刚才一股无名火上来了,身体就不听使唤,出手了。

不久,又是一个男生做傻事,他不想吃点心,但老师要求除身体原因外,都要吃,因为两节课下来,需要补充能量。可他乘职务之便,在还点心盆时,把吃了一半的饼,当“铁饼”飞出墙外,等待他的当然是批评。事后,我也调查一下,发现现在的学生确实不喜欢吃那又硬又大的饼,他们爱吃那种松软的精致小饼。

这就是五年级老师的烦恼!五年级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变得不太让人理解了,但我总是努力地想办法,尽可能做得完善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身心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班队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依旧按部就班地教育,这种教育就不可能深入人心。案例中的班队工作者对学生的表现观察得细致入微,在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开展教育活动,并且循循善诱。而教师的工作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许多优秀班队工作者的成功之处,往往也就在于他们注意了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

(一)小学生的总体特点

1.自主意识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进步,传媒工具增加,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与教师信息量之间的差距缩小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民主、平等、自主意识增强。尽管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在处理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方面,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寸。这就要求班队工作者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学生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维、行为,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学会如何去辨别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

2.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冲破了长期以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种因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文化背景促进了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当代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个性较鲜明,思想多元化,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很少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对权威盲目崇拜,更倾向于通过学习提出质疑,勇于突破旧识,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更渴望展示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

3.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社会的现代化节奏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渐渐失去市场,而新的价值观正逐步形成。一方面,小学生金钱意识增强,功利心态产生。如许多小学生并不接受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相反,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了金钱的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现代小学生对个人的利益、价值和尊严开始普遍关注,集体感淡化,更注重个性的培养与张扬,他们敢于穿奇装异服,标新立异,追求“另类”刺激等。电脑和互联网既会带来对学业的冲击,使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及识别能力下降,语言成人化、知识掌握不系统,也可能使学生人际关系淡化。

4.挫折耐受力较低

现代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盲目追求、任意拔高期望目标,父母过高的期望、繁重的课业负担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思想压力,加重了孩子的紧张焦虑心态。同时现代小学生从小受到溺爱和过度保护,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挫折的耐受力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心理问题。

(二)小学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对儿童的心理结构与活动进行过深入观察的人,是没有资格当班主任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小学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班队工作者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小学生一般指6~12岁的在校儿童,其中一至二年级(6~7、8岁)可称为小学低年级,三至四年级(8~9、10岁)可称为小学中年级,五至六年级(10~11、12岁)可称为小学高年级。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

1.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生理特点

童年期是儿童的生理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身高平均每年约增加4.5~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约增加2~2.5千克,内部各种器官在不断地成长发育。低年级的儿童骨骼发育较快,易弯曲,虽然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提高,但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较差,因而缺乏耐力、易疲劳。

(2)心理特点

首先,在认知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能力,思维发展呈现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概括能力差,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备,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注意力稳定性差,容易被外部环境干扰而分心。其次,在情感与社会性方面,小学低年级时,大多数儿童只能够正确地认识以及理解较为积极的自我情绪状态,比如自豪等,但对于感知到的情绪不能很好地把握,容易被外在环境干扰和影响,易激动,喜怒哀乐常常是外露的。他们的独立性较差,在行为中易受暗示,爱模仿,做事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再次,在自我评价方面,低年级小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里,一会儿就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2.小学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生理特点

小学中年级学生力量及身体动作的敏捷性大大提升,而且提高了善于掌握各种运动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浑身充满着活力,活泼好动,能参与的游戏活动越来越多,但臂力和耐力还不够发达,如果做剧烈运动会给心脏带来很大负荷,反而有害于身体,所以如长距离的跑步等运动,必须控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而这一时期儿童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其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

(2)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力大有提高,有意识的注意虽相对有所改善,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差,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观察力已具有系统性,思维虽以具体形象为主,但抽象概括能力已有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自觉性也较低年级时强。孩子自我意识也有了新的发展,情感容易外露,自制力较差,男女生在一起活动慢慢开始受性别的限制,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他们已开始对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做评价,要求老师采取公平态度,开始能分辨同学中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集体意识开始形成,其兴趣由个人活动逐渐转至集体且有组织的活动。

3.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生理特点

儿童到了11、12岁时身体各器官迅速发展,许多女孩逐步开始进入青春前期——第二性征出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等器官的发展已接近成人,大、小肌肉活动协调良好,奔跑速度、跳跃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对速度和方向有了一定的判断,骨骼与韧带发展不完全,不宜过分劳累。此时,男孩的体力与耐力逐渐超过女孩,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可以在了解规则的情况下参与更多的正式竞技运动了。

(2)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方向发展,开始能够依靠运用一些关系词语来进行抽象描述,但形象思维仍占上风。在注意力方面,注意分配能力得到提升,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可保持30~40分钟。这一时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发展,开始迷恋和崇拜“偶像”,独立性和叛逆性增加,由完全依赖成人向完全独立自主过渡,常常表现出对成人管理的逆反,更加适应同龄人的社交群体。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高年级儿童不仅能够正确地认识积极的自我情绪状态,而且能够理解消极的自我情绪状态如惭愧等,对情绪的控制也有了稳步的提升,道德感、荣誉感逐渐增强,集体意识显得强烈,团体心理开始占优势,与其他集体的对抗意识越来越强。在自我评价方面,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愿意摆事实讲道理,对老师的行为敢提出批评意见,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十分重视约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