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途径
(一)学生的成长背景
新时期的“00”后一代,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班队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成长过程,包括家庭环境在内的纵向的变化,通过对学生成长背景的考察,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
(二)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
第一,预习和复习。预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方法,观察学生利用旧知识和接受新知识的基本情况,便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复习中,可以了解学生学懂了哪些内容,没学懂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教师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些情况,有利于对教学进程、方法、手段、侧重点等进行调控,以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答问、演示、讨论等活动,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态度是否积极,是否真正领会了学习的内容等,通过反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
第三,批改作业和课下辅导答疑。作业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基本情况,是了解学生最直接的途径。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学生什么知识和技能掌握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还没有掌握,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在辅导答疑时,教师随时可以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情况,为教学提供依据。
第四,考试考查。考试考查是检查教学质量、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以此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各方面的综合情况。
(三)学生的校内外活动
相对于课堂学习生活来说,校内外活动较为丰富多彩,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等,大多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并在活动中展示其才能。教师要留心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这是对课堂内容的有效补充。
(四)建立学生档案
学生档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和成长记录,也是学校档案和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档案能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情况。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情况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研究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状况。
(五)网络平台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更加热衷于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记录生活状态,抒发心情等。作为班队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如微博、QQ、博客、微信等平台,走进学生内心,加深对学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