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分类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分类

小学阶段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和人格性问题行为两种类型。两种问题行为都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控制它们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

品行性问题行为是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头无尾;撒谎;损坏学校公物;上课时小动作多、干扰他人;起哄、无理取闹;不知危险、好伤人或自伤;不能按时交作业或作业质量较差;调皮;搞恶作剧;欺凌别人,等等。有这类问题行为的学生用破坏的方式获得成人与群体的注意。品行性问题行为是外向的攻击性反应,包括违犯学校规范、破坏课堂纪律等较为外显的行为,处于心理的表层,容易被教师发现,引起教师的关注,要求教师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加以控制,所以教师比较重视。品行性问题行为既影响行为者自身学习,又妨碍教师和同学,有时还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控制这类问题行为,可以使行为者专注于学习,并逐步克服不良行为。

人格性问题行为是一种内隐性行为,如胆怯、害羞;焦虑、咬指甲;孤僻退缩、不合群;无精打采、沉默寡言;计算困难;离家出走;没有学习兴趣;神经过敏、嫉妒、憎恨所有人;自卑、自责;依赖他人,等等。有这类问题行为的学生对教师的命令绝对服从,其潜在挫折几乎是不表露出来的。有人格性问题行为的小学生常表现出依顺和服从等较为内隐的行为,避免引起他人的关心和注意,一副不存在困难和无须外界帮助的样子,对正常教学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缺乏职业敏感性的教师对具有人格性问题行为的小学生不易觉察。人格性问题行为是心理失调的反映,处于心理的深层,将会给小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对策进行矫正控制,很有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人格性问题行为,会造成行为者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严重困难。这使行为者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效果受到极大的损害,只是它的消极作用有时不像品行性问题行为造成的那样直接、明显、迅速而已。矫正这类问题行为,有助于行为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