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室物质环境
(一)教室物质环境的定义及重要性
教室是班队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班队日常学习生活的制度化空间。教室物质环境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物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室环境中的空气、光线、色彩、温度、声音及建筑材料,如黑板照度及反射系数、课桌椅符合率、讲台设计等。
为了研究教室物质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2013年,由英国索尔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Salford)建筑环境学院教授彼得·巴雷特(Peter Barrett)领衔的一组研究者,通过对全英国27所小学153间教室和3766名学生的研究后发现,有三大因素影响学生在教室中的学习效率:即“自然性”——主要指采光照明、空气质量和室内温度等,大约占到这种显著影响的一半;“启发性”——主要指学习区的灵活布置,教室整体布置的色彩和谐、墙壁简美,大约占到这种显著影响的四分之一;“个性化”——主要指允许学生在教室里放置一些自己东西,让学生对教室有一种归属感,大约占到这种显著影响的四分之一。[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于2014年发表于美国国际权威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大量装饰的教室中,儿童的注意力更分散,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习之外,学习收益较小。由此可见,教室物质环境直接影响师生的健康、安全、舒适和教学效果,教室里的温度、通风、照明、光线、声音、布局、装饰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舒适感。
因此,班队工作者在进行班级文化创建的同时,也应注重教室物质环境的创设与打造,应时常关心教室的阳光、照明、空气、温度、湿度、音响效果等因素,研究桌椅、讲台、计算机、地图、图书等教学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管理。教室里还要布置花盆、美术作品,定期展出学生的书画、摄影、插花作品以及学生自制的手工艺品等来美化教室环境。
(二)教室物质环境创设原则
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根本目的是通过做好教室布置工作,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室布置是一项非常具体、非常繁杂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创设良好的教室物质环境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
一个好的教室物质环境创设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班级场所、区域的设置划分、空间的布局、墙面的装饰、物品的摆放、顶部的吊饰、功能角的设计等,无不体现着教育的导向。教室物质环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教室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让所布置的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布置教室时,要选择那些催人奋进,引人深思,富有感召性、激励性的形式和内容。如可以选择劝学的名言警句、班级奋斗口号、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或者励志、杰出人物事迹等。
2.适宜性原则
教室物理环境的创设必须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及其健康成长的需要。儿童时期正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富于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因此,教室物质环境的创设,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室环境布置,口号、标语、名言警句等应能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空间的布局要考虑小学生活动的需要;教室内设备及桌椅、黑板的高度等要与小学生的身高、四肢长度相匹配;色彩的运用、灯光的强弱要同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相适应;教室内的声响效果也应控制在小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主导性原则
为了让教室物质环境创设真正起到美化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班队工作者必须在教室布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将教室物质环境创设的所有工作交给学生,撒手不管。在布置教室时,班队工作者要耐心听取班级成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做好整体规划。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认真把关,防止教室布置太过杂乱,不能发挥育人作用。
4.参与性原则
一个班级的基本成员是教师和学生。教室物质环境创设应以班队工作者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广泛发动学生参与设计与布置,听取并充分吸收来自学生的希望和建议,尽可能体现他们的意图,使创设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家陈鹤琴说:“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教师要尽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的需要,与学生一起创设环境。例如教室功能区域的划分、物品的摆放、墙面装饰等,可以广泛征求全班学生意见;班训、班级口号可以通过开展征集活动,让每位学生参与搜集;班级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的设计,可以在班级里遴选一批具有书法或美术才能的学生具体实施。教室物质环境创设的工作具体、繁杂、工作量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群策群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按照学生意愿创设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另外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5.针对性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班队工作者在进行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本班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等因素,以及考虑本班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任务,从而让教室物质环境创设具有针对性。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教室寓教学于娱乐之中,色彩宜采用天真活泼、欢乐愉快的暖色调,高年级的教室宜选用宁静、明快、有助于思考的冷色调等;根据主题教育活动内容的不同,班级中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内容应该进行相应调整。
6.审美性原则
教室物质环境的创设应遵循审美性原则。教室物质环境创设呈现的风格、色彩、形式等,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因此,教室环境创设应给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应从尊重小学生的审美兴趣与审美需要,进行环境创设。教室环境力求风格鲜明,美观大方,色调简洁明快,搭配适宜,采光充足合理。班级标语要醒目,装饰要得体,前后左右要对称,栏目大小要相等,字体规格要统一。要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形式美和童趣美的环境,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7.创造性原则
创造力是现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题中之义。班队工作者在教室空间设计与利用中,可考虑留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例如设置展示栏,适时举办学生作品展等。同时,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也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室布置长时间保持不变,学生就会对熟悉的环境视若无睹;如果适时变换教室布置形式和内容,就会使学生时时刻刻有一种新鲜感,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其从中获取教益。
总之,教室物质环境的创设,应始终把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使环境同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相适应,让学生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最佳效果。
(三)教室物质环境创设的内容与要求
教室物质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保障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室物质环境创设的内容包括教室的物理环境、教室墙面环境和区角环境创设,以及一般布置等项目。
1.教室的物理环境
安全、卫生、健康、合理是教室物质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理想的教室物理环境须注意采光、通风、温度、噪音、色彩等自然因素。
(1)光线
教室内的光线适当与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直接影响学生的视力,适当的光线强度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室光线宜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教室采光充足合理,布光均匀,能使各课桌面和黑板面上得到足够的照度。以在视野范围内不得产生眩光为最佳,教室若有日晒现象,则可考虑加装遮阳设备。
(2)通风
教室内的空气状况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外相关研究不仅表明教室的通风换气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还表明通风良好的教室能有效帮助学生散发身体热量,新鲜的空气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在没有要装冷暖气系统的情形下,开窗应占教室面积1/4以上。教室两旁应于上、下各自装设气窗,夏天与冬天可打开使空气对流。
(3)温度
环境温度适宜不仅是教学设施正常运行与维护的需要,还可以提高学生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室以温度20℃(华氏68度),湿度在25%~50%之间最适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已有研究发现,室温在24℃(华氏75度)以上,每超过1℃,学习效率会降低2%。
(4)噪音
目前部分校区位于闹市区,噪音问题相当严重。其他如学校房舍建筑规划不当,也会造成学生活动时所产生的声浪无法消散而引起许多噪音。噪音的防止,可应用门窗双层或多层间隔、固体壁间隔、绝缘材料之间隔、建筑形式之变化进行改善。此外厚窗帘也有部分消音的功效。
(5)色彩
生理学和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颜色是人们视感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觉。教室环境色彩的调节总的要求是色调简洁明快。为了保证教室的明亮宽敞,室内环境色彩应采用反射系数较高的淡雅、明亮的颜色。如教室墙面多采用白色;黑板是教师演绎示范书写的工具,应避免产生眩光,可采用墨绿色或浅墨绿色毛玻璃,也可选用亚光磁性材料,以利于视力的保护;门窗色彩宜选用与墙面色彩近似的明度较低的色调,但明度反差不宜过大;地面色彩一般宜采用中间明度的含灰色调。
2.教室基本设施
(1)黑板
黑板是教室主要固定教具,其设计要求应书写流畅,无眩光,易擦拭,书写时不产生噪声,构造简单。同时,为了避免黑板产生眩光,黑板面应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黑板颜色应为深色,以墨绿及黑色为主。黑板面应有足够的照度和设置照射黑板的照明灯具,便于在室外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后排学生能看清黑板的字迹。在黑板上前方设一组黑板照明灯,当此灯光在黑板面的照度超过自然光的照度时,既可减少黑板的眩光,又可提高黑板面的照度。
(2)桌椅
教室桌椅颜色要求清爽,不刺激视力,同时高矮可以根据学生身高进行调节。桌椅的摆放要做到统一、整齐、整洁。学生可在课桌指定位置贴上“自我激励卡”,内容包括:姓名、爱好、理想、喜欢的名言、班主任寄语等。
(3)讲台
教室中的讲台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用具,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学意蕴,通过不同教室讲台的安放,可以反映出该教室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气息。传统的教室讲台设置一般采用宽讲台的形式,即将讲桌设于讲台上,这种布置既影响横向走道的宽度,也遮挡学生视线。同时,讲台的安放也折射出一种教室隐喻,当讲台处于教室正前上方时,教室可能被隐喻为教师宣讲知识的场所,教师则成为某种知识的代表。因此,在教室中进行讲台设置时,为使教师讲课不遮挡学生的视线及观看板书,可将讲桌安放在教室靠墙一侧,与学生课桌高度处于平行位置。
(4)清洁用具柜
各班级使用的清洁用具一般由各自班级管理,因此,教室中可放置清洁柜。清洁用具柜应尽量较少占用教室空间,班级内教室卫生清洁用品可放入其中,让教室更加整洁美观。同时清洁用具要安排学生定时清洗、整理,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注意通风,旁边张贴环保标语,以配合环保教育。
(5)图书阅览架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可以在教室内摆放图书阅览架,设置图书角,放置图书、报刊、校报等,由学生自己管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还可以利用旁边空墙设置“读书心得”园地。
(6)门窗和玻璃
教室的门窗和玻璃也应注意保持干净、明亮,如若出现安全问题应及时反映,设法加以维护修缮,以便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安全的学习环境。
(7)教室内其他设施
除前已述及的黑板、讲台、清洁用具箱等各种教室必须设置外,还应根据班级需要及条件设置存物搁架,用以存放班级学生个人用品及衣物等,其位置以设置在后墙学生用的黑板下部为宜。可在后墙靠门处或走廊处,设可移动的有滴水槽的存伞架,供本班学生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