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规范的实施
要维护班规的严肃性。制定了班规之后,关键在于落实。班队工作者不依据规范要求学生,学生不依据规范要求去做,班规就失去了意义,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班规要长期执行,使每一项制度都得到落实,必须加强班队常规教育,提高小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小学班队常规教育
1.小学班队常规教育的含义
小学班队常规教育是通过制定班规,对班队中所有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出要求和期望,并结合监督机制达到班队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2.小学班队常规教育的实施步骤
(1)解释班规
理解班规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前提。学生参与制定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班规的过程,提高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班队工作者要解读班规,清楚地解释每一条班规的内涵,引领小学生学习班规,加深他们对班规的理解和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班规不是用来约束学生的,而是为每一个人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全班同学对班规的意义取得共识后,做到每个人心中有班规,班规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化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为。
(2)提供样例
有些班规,小学生能理解和接受,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却不知如何去做。班主任不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小品、讲故事、情景剧等让小学生展开讨论,或请行为规范标兵甚至班主任自己给全班同学做示范,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
有一位班队工作者发现,有的同学不认真做值日,通过在班上公开批评和惩罚他继续做值日,值日问题只是在短期内有一些变化,时间不长又恢复原状了。后来请教了老教师之后才明白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多数孩子并不是故意偷懒,而是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在家里根本不干活,没有机会锻炼,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做好了。后来班队工作者几乎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做值日,教孩子怎么扫地、抹窗户,给孩子们示范怎样做得又快又好,后来班里的值日问题基本解决了。
(3)反复操练
班队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小学生的相关行为规范化、习惯化。
(4)检查评比
及时检查和评比是班规发挥作用的关键。可以采取自检、同桌互检、班干部检查、班主任抽查等形式监督班规的执行。
(5)反馈总结
及时公布评比结果,运用奖励和惩罚是班规发挥作用的手段。班队工作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有关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依靠评比、表彰等手段,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保证行为常规教育的有效进行。
(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马卡连柯说:“教育无非就是练习正确的行为,练习使他们习惯于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用一种细致的积累式的教育,积累日常行为的涓涓“细流”,汇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大海”。行为规范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训练的过程中,一是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要符合教育科学原理。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榜样示范行为规范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在班级生活中班队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榜样,以良好的典型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强,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先培训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成立“行为示范队”,引导学生在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日常行为日趋规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一个教育者,班队工作者自身就是榜样和楷模,其思想、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班队工作者要严于律己,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2.通过活动养成行为规范
各种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教育的内容,如班会、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包含遵守规则的教育内容;军训、参观、调查、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包含遵守公德、严于律己、吃苦耐劳等教育内容。班队工作者可以根据训练内容,精心地创设各种活动,对小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小学生在活动中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4-5】每日宣誓[6]
宣誓是许多学校都有的活动,但一般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才进行。我们却把它纳入了班级的日常管理规范中。曾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科学家把许多犯人关到军营中,让他们每天都抄写信,信的内容就是向父母表示自己要怎样怎样改过自新。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这些原本行为放荡顽劣的犯人大变模样——竟真的逐渐模仿着信中的要求来生活了。
每天早饭后,学生们来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誓。这时,所有学生高举右拳,整齐站好,跟着轮流值日的主持人高声宣誓。
班级誓言
我是世纪学子,
要有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
我是世纪学子,
要有健康的体魄和高雅的气度;
我是世纪学子,
要懂得感恩和诚信;
我是世纪学子,
要做到文明和勤奋!
我是五(2)班的一员,
我爱同学,我爱班级,
我爱运动,我爱学习,
我爱节俭,我爱刻苦,
同学是缘,相聚是福,
我的一言一行要给班级增添美丽!
我爱老师的表扬,
也爱优异的成绩;
我要成为父母、老师的骄傲,
我要让大家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我要让大家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3.通过训练强化行为规范
行为习惯一般是通过模仿,经常重复某一行为或通过反复联结(强化)后形成的。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并伴之以严格的训练。如: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时,要求小学生认真严肃,肃立,行注目礼。指导小学生上下楼梯怎样才能做好,对小学生在课堂、课间、集会的活动要求明确,反复训练,及时指导。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小处入手,抓细抓实,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班风班貌。要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内容系统化、训练经常化。
4.通过环境陶冶行为规范
小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形成,必须进行道德情感的渗透,班队工作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优化的教育“硬环境”和“软环境”,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化。教育“硬环境”即校园和教室的硬件设施、绿化等,班队工作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使校园和教室的整洁、美观、舒适,使小学生在美的环境里生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到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同时,要注意“软环境”的优化,即在班级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和道德舆论,营造“人人讲文明、守规范”的氛围。这样,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陶冶、熏染。此外,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可联合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利用家长会、班级群、微信、电话等机会,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争取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5.通过考核强化行为规范
班队工作者应通过奖惩评价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规范的要求,对小学生的各方面遵规守纪情况进行考核,由师生共同评选出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周会、黑板报、红花榜等形式予以表扬,给予适当的奖励,考核结果作为小学生操行评定和班队工作者撰写评语的主要依据。通常的做法是: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40条和班级规范归纳为几大项,分为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每月底对班级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比,评选尊敬师长的小模范、关心集体的小主人、文明守纪的小标兵、热爱劳动的小能手、勤俭节约的小明星、刻苦学习的小博士、助人为乐的小天使、保护环境的小卫士等。这种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所传递的正能量,会使班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考核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与组之间可以开展竞争,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也使学生的个人行为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
6.通过教学渗透行为规范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各科教学内容中也都包含了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班队工作者要善于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请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行为规范教育,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训练和指导,对课堂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对好的行为表现及时表扬,通过长期的训练,使之自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