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班级气氛,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不利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来自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如小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中国台湾学者朱文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给出如下解释[5]

(1)生理特质:精力过剩或身体虚弱、视听力不良。

(2)无聊、无助:觉得学习很无聊,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做。

(3)想获得注意、认可或地位:争取教师的关怀、肯定、重视和赞赏。

(4)为解除挫折或紧张。

(5)学业成就欠佳。

(6)个性脾气及人际关系不佳。

(7)平日生活习惯不良。

(8)人格特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等。

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学生某些需要如情绪、物质等没有得到满足;某些动机如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劳动动机等受挫。

小学生明知某事是不应该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在外界诱因的影响下,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使得个人欲求占优势,出现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再有个体认知能力低或缺乏积极情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知识、观念难以同化和顺应,个体社会化发生障碍,这也是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受自身素质和成熟水平的影响,有些学生心智发展较慢,若不加以教育,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

(二)家庭因素

学生的生活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因此,家庭环境对小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案例8-8和案例8-9中可以发现,家庭环境及家庭教养模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甚至造成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摇篮。民主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的儿童是被安全感所环绕,较少出现问题行为。相反,充满纷争、吵闹、暴力的家庭环境是产生攻击性的“温床”,儿童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有的变得野蛮霸道,喜欢欺负同学;有的变得忧心忡忡,学习心不在焉……

【案例8-8】

个案情况:李清(化名),男,9岁,深圳一所寄宿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生活背景:剖宫产出生,独生子,喝牛奶长大。父母及外公外婆均是高级知识分子。出生至5岁由外婆带大,外婆对其骄纵、溺爱。5岁时回妈妈身边至今。父亲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家。外婆和母亲的教育观念有差异和冲突。由于孩子经常在外打架,母亲说教无效,常以拳脚相加,严重时用皮带打过孩子,罚过跪,但均不奏效。学习成绩中上等,兴趣广泛,爱好绘画、棋类、桌球等,喜欢看武打动漫,最喜欢《龙珠》。

存在的问题行为:不遵守纪律,经常扰乱上课秩序,影响宿舍同学休息。经常主动寻衅、发脾气、打架、骂人等,严重时把同学打伤住院,同学关系紧张。经家长老师屡次帮助、批评教育不见效果。

分析与诊断:资料显示问题行为与剖宫产存在着相关,该个案的出生方式是剖宫产,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孩子与母亲之间情感建立与发展,但该个案在婴幼儿期缺少与母亲的身心交流,影响他个性的发展,安全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同时未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家庭内部的教养方式,母亲与外婆的教育观念差异很大,母亲严厉的惩罚方式,外婆的溺爱,无形中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来源:胡东华.“霸王龙”的转变——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

【案例8-9】

这是一个让所有科任教师头疼的一年级男孩。一入学,他就经常在上课期间跑到车棚或操场溜达,被执勤老师发现后却说自己是六年级的。小小的个头很容易就被识别出是撒谎了。在课上,教师发现他经常随意下位溜达,故意惹邻近的同学、偷拿同学的东西,故意说错话引起哄堂大笑,很少集中精力听课。在课间,他多次拔掉多媒体的连接线……几乎一切“坏事儿”他都干了。要是遇到厉害点的老师,他还因为有些害怕,对课堂影响小点。如果老师比较温和,他会搅得一节课都不能完整地上下来。所有老师第一节课就都认识了他,并且印象深得刻到骨子里,恨得牙根儿痒痒,能用的招都使了,就是不见有好的变化。才上一年级,他就成了“混世魔王”,成了全校闻名的“小坏蛋”。

家庭背景:父母在他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记忆中没见过妈妈,也不知道妈妈去哪了,这几年一直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听奶奶说,妈妈把他扔到马路上就走了,不要他了。他虽然很想见妈妈,又怕奶奶知道了不开心,所以从没说过。爸爸又结婚了,后妈对他很好,但不跟他住在一起。爸爸经常打他。他觉得爸爸不喜欢他。

(来源:李桂茹.“捣蛋”的孩子可能受了伤[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4).)

父母不同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

1.支配型(专制型)

父母从主观意志出发,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的打骂、体罚,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或是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等。这样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学习被动、智力低下、成绩较差等情况。

2.顺从型(溺爱型)

对小学生的一切顺从、溺爱,百依百顺。子女常表现为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等。

3.限制型(保护型)

这种教育方式中一切劳动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的活动被过分限制,一心读书,闭门不出。小学生性格表现为盲从、脆弱,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4.放任型(自流型)

小学生在这种教养方式中被放任自流,缺乏教育和关心,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

5.不协调型

家庭中教育者的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连续性,随心所欲,家长以自身情绪转移教育方式。家庭内部缺乏稳定感,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急躁、多疑、自卑,容易发展成不良行为和变态心理。

6.虐待型

罕见于少数特殊家庭中。对孩子视为仇敌,打骂虐待,孩子胆小、脆弱、自卑,心理缺陷或心理障碍发生率很高。

7.民主型(教导型)

这是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常常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督促检查。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小学生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创造性、社会适应性良好。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发展平衡。

(三)学校因素

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班级环境

班级中过于偏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由于儿童易塑性特点,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2.教师的总体素质不高

造成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还有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学技能、教师威信等。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不懂得如何处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把问题行为的学生视为班级的“害虫”,没有从思想和心理方面教导学生,而是采取辱骂、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反而还会加剧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发展。

在案例中这个一年级的小男孩之所以会出现那些“捣蛋行为”,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是那么需要被“看到”,被关心、被呵护!他用问题行为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可他的问题行为被老师们错误地解读,教师感受到的似乎只有“讨厌”,“想要远离”他,甚至“放弃”他。他确实被关注到了,但结果却离他的真实需要越来越远。每个问题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原因,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看待一个学生,全面分析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正确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满怀爱心并且耐心地对待问题学生,相信他们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去转变。

(四)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导致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社会环境之一。暴力充斥着传媒网络。如果家长不能及时监控孩子看电视、打游戏以及上网的内容,将会导致儿童的价值观偏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模仿暴力行为,问题行为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中小学生处在心理、生理机制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很容易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如吸烟、喝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