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一、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在整合家庭教育力量过程中,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父母而言,他们早已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和现实的无奈,他们期望借助教育,使自己的后代跳出“寒门”,光耀门楣。对于处在中产阶级的父母而言,由于他们大都是之前的“考一代”或“学霸一代”,他们的财富和资源并不能保证自己和后代免除生活的危机感。在担心自己的孩子再次滑向底层社会的焦虑中,他们希望借助教育这个“救生圈”,来实现身份复制甚至完成阶层跃升。[12]对于上层阶级的父母而言,教育则是他们为保证子女沿袭自己身份地位的一种策略。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唯有高分才是实现阶层流动和身份跃升的关键因素,这也是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热闹非凡”的根源所在。家长的竞赛、社会的竞争借助教育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并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业压力。

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者程平源对2013年发生的79例中小学自杀案件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在8例报道了疑似原因的案例中,有6例都与学习压力有关。在有明确自杀起因的57例中,只有14例与学习压力无关。这说明无论明确原因和疑似原因,都有75%的案例与学习压力有关。[13]学生学业压力过大的现象在网络上也时有报道(见案例9-2)。作为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给家长提出合理建议,要求家长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并根据学生特点给予恰当期望,是化解学生学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案例9-2】

2005年04月,武汉“楚才杯”五年级作文竞赛的题目是《给我一点时间》。在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的形象……

一号家庭:杨明明(化名)

妈妈是“母老虎”,我每次出去玩总被准确地堵回来。她要我上培优班,否则就是一顿“竹笋炒肉”。在学校我哈欠连天,培优的作业已让我筋疲力尽了,哪还有心思去听老师的讲课?到底我是妈妈的皇帝,还是妈妈是我时间的债主呢?

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为人母了吗?我不是木偶,更不是个呆板的机器……我还没想完,妈妈的“打狗棒”——教鞭就呼啸而来,我只好忍痛写起来。

只有打游戏时,我才会逃离妈妈,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受。我知道参加“楚才”也得不了奖,就是想借考试说出自己的心声。

为了上培优班的事,明明没少挨打,他说那是“黑色周末”。每次上课,老师在上面讲,他虽然人坐在那里,可满脑子都是空的。有闲暇时间,他最喜欢上网、踢足球,可两样妈妈都不喜欢。

二号家庭:李敏(化名)

我考了100分,妈妈的脸上就笑成一朵花,连说宝贝你真行,下午带你出去玩;上次考了89分,妈妈就严厉地教训我,让我进屋做她布置的《学与练》,一做就是一天。我真不知道,妈妈爱的是百分考卷还是她的女儿。

我曾给妈妈讲道理,如果我是你妈妈,整天让你做作业,你会不会烦。可她说是为了我好,说我不体贴她,反倒把我训了一顿。

李敏家境贫寒,爸爸工伤,全靠妈妈一人支撑,妈妈对她的期望值很高。“我培不起优,妈妈生怕我落后了,就买来一大堆《学与练》,每天让我做十几页,从来不间断,她下班后亲自检查;她怕我上网分心,把我的QQ号也给删除了。”对于母亲,李敏既尊重,又畏惧,“我知道她是为望女成凤,但我还是个孩子,这样下去,压力太大。”

三号家庭:陈艺(化名)

聪颖的陈艺构思精巧,将数学解题的形式搬进了作文——

已知:每到周末,我就要在6点半起床,7点半到11点半是语文培优,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篇作文。中午吃完午饭,下午1点到3点是英语培优,课后作业是一篇英语日记和背20个单词;下午4点至6点是数学培优,老师布置了10道数学题。

求:培优回家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这些作业做完,而且眼皮不打架

解:一道数学题解出来,至少是5分钟,10道题则需要50分钟,一篇作文需40分钟……这道题还没有解出来,可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了。

苍天呀,大地呀,哪位天使姐姐能赐给我一点点时间呀!

陈艺是个乖巧的小女孩,老师说她言语并不多,可当记者与她谈到妈妈让她培优的话题时,她却可以一触即发,滔滔不绝——

爸爸是一名警察,工作很忙。虽然妈妈平时工作也很忙,但总是能抽出时间,规划陈艺的业余时间。妈妈总希望陈艺能够出类拔萃,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各种信息,跑了很多路去报名,让她参加奥赛、华罗庚数学竞赛等等。

陈艺被逼急了,就不去上培优班以示抗议,可每次抗争十几分钟,还是被妈妈硬拉去了。虽然知道女儿很烦,但妈妈总是很有耐心地安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妈妈是过来人,听我的没错。

(来源:胡俊,秦杰.3000小考生“楚才杯”作文中“妖魔化”妈妈.[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5/10015742824s.shtml.)

(二)家校互动缺乏深度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上讲,家校合作分为两种:偶发性的家校合作和计划性的家校合作。偶发性的、分散性的家校合作指家长和教师都是在发现学生思想或学习上存在问题时,再主动与对方联系找寻解决办法,在阶段性的联系中也是简单地进行短时间的交流。目前,很多的家校合作都还停留在偶发性、“问题解决式”层面上[14](见案例9-3)。上述案例表明,造成家校合作缺乏深度的原因大致如下:

1.班主任工作任务重,时间精力有限

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每天早上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要督促学生认真参加广播操、要检查班级清洁情况、要检查作业收交情况、要掌握班风学风状况、要警惕偶发事件的发生、要关心学生用餐情况、要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等等;作为联系家长的纽带,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家访率通常要达到100%;作为全体科任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加强沟通,做好学生成长材料收集,写好成长记录袋,等等。与此同时,班主任还是一名父亲(母亲)、一位儿子(女儿)、一位丈夫(妻子)……多重身份的叠加,多任务的转换,往往使班主任分身乏术,从而在家校互动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较为有限。

2.家长缺乏家校互动时间与互动能力

21世纪初,随着人口从农村大规模流向中心城市,大多数流动父母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留守儿童规模快速扩张。据统计,农村非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62%下降至2010年的33%;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占比从2000年的8%上升至2000年的22%,城镇流动儿童则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15]在外务工期间,大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在农村,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缺乏清晰、正确的认知,这也是导致双方难以平等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原因。

3.家校互动形式单一

一般而言,家校互动主要通过QQ群、微信群、手机、家长会、家校通、家访等方式进行。在上述几种互动方式中,由于方便、快捷,大多数班主任都会选择通过QQ、微信或手机与家长联系,至于花费时间太多、实施较为困难的家访等传统的互动方式,则有意无意地被忽略。

【案例9-3】

访谈一:对A、B小学班主任的访谈

Q1:您对目前家校互动是否满意?

A:比较满意。家长会主动和我打电话沟通。

B:效果一般,和家长的沟通很少,一般都是我主动找家长。

Q2:您认为家校互动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A:时间不够吧,家长的休息时间正好也是老师休息的时间,比较难协调。

B:时间不够,家长的观念意识不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他们只关心小孩成绩而忽略家校互动的其他目的。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做到和所有学生家长进行互动。

Q3:目前您在家校互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A:家长不了解家校互动的重要性,学校提供的支持不够。

B:家长多为务工人员,对家校互动比较陌生,观念意识淡薄,沟通的途径较少,比较单一。

访谈二:对A、B小学家长的访谈

Q1:您认为家校互动是否重要?

A:蛮重要的。

B:挺重要的,我会主动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互动。

C:一般吧,我工作时间很忙,只关心小孩成绩。

Q2:您对目前家校互动是否满意?

A:一般,和老师联系不多,家长会和QQ群会参加,电话联系较少。

B:满意,基本每周和班主任电话联系一次,询问小孩在班上的情况,是否认真听讲,午休是否打闹等等。

C:一般,家长会有时候我参加,有时间小孩祖父母参加,小孩成绩好就行。

Q3:您对家校互动的建议是什么?

A:班主任可以在家长会上向我们介绍经验。

B:希望学校和班主任多向家长普及家校互动的好处。

C:班主任全权负责。

(来源:石璐.小学班主任与家长家校互动现状研究——以南昌市A、B小学为例[D].南昌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三)家校互动中教师和家长关系的错位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对于促进儿童品德及学业的良好发展,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以及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人们对家校互动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认知,但在家校互动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和家长关系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的“学校化”与学校教育的“家庭化”。[16]

所谓家庭教育的“学校化”,一方面指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家庭纳入学校升学的轨道,要求家长对子女的智能培养与学校保持“同步”,从而使家庭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例如,有的学校要求家长必须全程参与和监督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完成相关任务后家长要“签字画押”。另一方面指家长或处于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或出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目的,给孩子选报各种课外补习班。2003年,中国教育开发院统计数字显示: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比重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分别是83.1%、75.3%、56.4%;城市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比重为74.2%,而农村地区也达到了62.1%。[17]由此可见,小学生已经成为参加课外补习的主要人群。

所谓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指部分家长对家庭应当担负的教育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例如,W小学的班主任在采访时说道:“学生的教育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但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于孩子教育教养、甚至偶尔配合老师活动方面都非常缺少,我们班开学开家长会的时候有的家长还参加,也会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期中或期末的家长会、平时学校公开课的交流会,有的家长只是让爷爷奶奶来参加一下,基本会缺席活动。”[18]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表明,劳动教育应该成为教师和家长特别关注的内容。然而,很多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论据表明:18.7%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78%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这样,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

家庭教育“学校化”,一方面削弱了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扭曲了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附性。学校教育“家庭化”,一方面增加了学校在育人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学会做人、踏实做事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行为偏差

长久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认识相对比较充分,而对它们之间的区别认识比较模糊,或者说研究不够。从实际情况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的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过程等方面都有区别。[19]

在教育环境方面,家庭虽然具有教育职能,但与此同时它还具有生产、生育、感情交往、赡养、娱乐、宗教、政治等多种职能。可见,家庭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人的社会团体,而是一个具有多种职能的社会组织。[20]学校是专门育人的场所,育人职能是学校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职能。家庭教育职能的多样化表明,在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家庭教育往往要比学校教育更加直接和更加深刻。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亲子关系是自然形成且永久不变的,而师生关系则是人为形成且具有阶段性的。亲子关系的特性决定家庭教育往往在孩子的情感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者的水平方面,一般而言,父母在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极容易导致父母对学校教育的过分依赖。教师的唯一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往往会凭借专业知识把家长置于教育的从属地位。在培养目标方面,父母的职业、经历、兴趣爱好等通常会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由于针对孩子个人,所以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个性化的。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制定的,这种法定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国家的意志。由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的,所以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共性化的特点。在教育内容方面,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于思想品德的塑造、独立个性的培育、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学校教育则侧重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育方法和途径方面,父母可以利用走亲访友、外出旅游、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而教师通常只能利用班级授课和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一对多的教育。在教育过程方面,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而深刻的,而学校教育则具有阶段性特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行为偏差表明两者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可能扬长避短、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可能以短击长,导致两者功能错位。在整合家庭教育力量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行为偏差,这是优化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策略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