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四、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一)普遍性高

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小圈子,在小圈子中可以和朋友学习或玩耍,“独行侠”很少出现。非正式群体满足了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有效补充了正式群体。

(二)内聚排他

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间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群体成员互相吸引,相互认同,小群体中成员的活动、交往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群体之中,产生了群体的内聚力。过度高涨的小群体意识容易出现排他现象,也就是小群体内部的“抱团”。

(三)隐性规范约束力强

非正式群体内部形成的规范是不成文的隐性规范,是自发形成的,每一个成员主动吸纳并认同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虽然这些隐性规范不具备正式群体的严格性,但是需要成员自觉遵守不得违背,对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当成员违背了某一规范时,会受到其他成员的讽刺、排挤,这种约束力甚至超过正式群体的约束力。

(四)行为的趋同性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们之间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统一标准,行动上倾向于一种共同的行为。

(五)组织易离散

由于小学生自身生理、年龄的特点,兴趣、爱好的不稳定性和快速转移等因素,群体的结构和形成具有较高程度的松散、开放和自由。一些成员离开某个群体,加入别的群体中去,或者重新组成新的群体的情况十分常见。

(六)信息沟通迅速

与群体外的成员相比,非正式群体成员间倾向于交换他们获得的信息,成员之间亲密关系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一旦有人获得某些信息,会迅速在群体内传播。成员会在课间甚至上课时间,通过讲悄悄话、传递纸条等方式分享信息。

小学低、中、高年级非正式群体还具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易变性、趋同性和功利性。中年级非正式群体具有强烈的认同性、性别的排斥性和单一性特征。而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具有多样性、互补性和向心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