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概念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概念

(一)问题行为的概念

老师,××打我。”

“老师,我能调位置吗?我不想和××同桌。”

“老师,××扔了我的书。”

问题行为不同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通常需要法律制裁,问题行为常常通过教育矫正来解决。问题行为不同于变态行为。变态行为具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往往需要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行为远没有那么严重,至多处于变态行为发展的初期。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给问题行为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2]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指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违反学校、班级规则,妨碍及干扰班级正常活动的进行或影响班级中教学效率的行为。问题行为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需要予以控制、矫正和防范的行为而言的。目前国内学者对问题行为的理解也不一样,国内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统一的问题行为概念界定。

(二)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概念

小学生问题行为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太稳定的现象。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不等同于差生、后进生。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可能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落后的学生,有时优秀学生也会发生问题行为。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学业上的优等生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问题行为,甚至有的问题行为比学业成绩差的学生还更为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缺陷甚至心理障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