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所谓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应该自觉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原则的规约下,班主任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平息事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可以借机施展教育机智,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违背原则,不仅无法妥善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反而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轻则班主任威信下降、师生关系恶化,重则会引发更加严重的连锁反应。一般而言,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需要自觉遵守如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在人本理念影响下,苏格拉底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我国思想家管仲也曾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认为,君王只有以人民为根本,才能治理好天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曾指出,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这充分体现了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中,以人为先。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班主任教育理念的价值目标。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班主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命健康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可以说,以人为本既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出发点,也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落脚点。对于班主任来说,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能否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彻到底,是检验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标准。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做事情我行我素,性格张扬,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对学生们充满耐心与宽容,以包容的心态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平时学生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状态,这时学生对周围信息的反应比较敏感,抓住这些时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突发事件不仅是一次班级管理的危机,也是一次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对于班主任来说,处理突发事件不仅仅要解决某个具体的矛盾,教育某个具体的学生,而且要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大多数学生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突发事件的出现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而心理疏导是打开孩子心理门户,解决青少年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手段。

第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既要着重关注突发事件对当事学生的心理冲击,也要普遍了解突发事件对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影响。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时,可以采用谈话法,也可运用心理测试、问卷调查、跟踪研究、个案分析等手段来诊断学生心理失衡的具体症状,查找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综合概括出引发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第二,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有时是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因。班主任要随时关注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迷茫和困惑,并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第三,时刻保持宽容之心。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班主任要保持理智和宽容的态度,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以宽容之心引导青少年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改正错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提道:“一般来说,我谅解犯错误、做蠢事的孩子。这种谅解能够触动孩子自尊心的最为敏感的一角,使孩子心灵中产生一种促使他纠正错误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力。孩子不仅深深悔恨过去所犯的错误,而且以积极的行动将功补过……常有这种情况:比起那种情况可能采取的惩罚行动来,谅解所产生的道德感召力要强烈的多。”可见,有时谅解比惩罚更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预防性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花费成本最少、最简便的方法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班主任把“居安思危、预防为主”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出发点。班主任要在突发事件孕育和萌芽时期,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及早做出各种防范和准备,最大限度地将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这需要班主任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对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的信息了如指掌。对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如来自单亲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警示教育。当然,由于突发事件多种多样,有些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的。对无法避免的突发事件,班主任可以提前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以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例如,班主任可以系统学习一些急救的基本知识,当孩子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救治;班主任也可以提前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依据应急方案迅速、有序地开展行动,可参见案例10-7。

【案例10-7】

小学班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为了确保班级师生的安全,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有序进行处置,尽最大能力减少事件对师生的伤害,制定本预案。

一、班内突发事件的确认

根据班内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历年内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将班级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总结为以下几项:

1.地震

2.火灾

3.学生突然晕倒

4.有传染性疾病

5.有坏人突然进入

6.发生拥挤踩踏事件

二、成立应急处置小组

组长:班主任

副组长:各任课老师

成员:班长等班干部

主要职责:

1.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预案规定程序分工进行处置,将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2.日常进行安全检查,发现有突发事件预兆及时进行报告处理;

3.发生突发事件时,以保护学生安全为目的,及时组织学生撤离险区。

4.教育学生风险意识,组织学生进行预案的学习演练,使学生熟悉各项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做好应对准备。

三、针对性处置方案

(一)地震处置方案

1.发现地震来临时,任课老师立即发出命令:“地震了,全部钻入桌子下方”;

2.第一次震动过后,任课老师发出撤离命令:“分前后两组按顺序一排一排往操场走”,学生们分前后两组从离教室门最近的一排开始逐排从前后门快速走出教室,并沿楼梯靠右侧快速下楼,到达操场指定位置,任课老师站讲台上观察学生撤离情况最后离开;学生要快速行走,不准跑步推挤;

3.班主任若不在教室,撤离出后应及时到操场与本班学生在一起,保持学生秩序,稳定学生情绪;

4.班主任在操场清点学生人数,若有学生未撤出,须确认未撤离学生姓名和人数,并及时汇报校领导

5.若有未撤离的学生,须视震情进行搜寻,若有房屋倒塌,则只能等待救援,若未发生倒塌,须在第一时间内将学生找回并向校领导汇报情况;

6.若有学生受伤,班主任要及时与校医联系处置,若情况严重则打120进行救护,并同时电话通知家长

(二)火灾处置方案

1.教室外发生火灾

(1)接到本楼内火灾消息时,任课老师立即出教室察看,确定着火位置,并迅速确定学生安全撤离的路线;

(2)返回教室,告知学生撤离路线,命令学生将各自的小毛巾倒水淋湿,分前后两组从离教室门最近的一排开始逐排从前后门快速走出教室,捂口鼻弯腰沿楼梯靠右侧快速下楼,到达操场指定位置,老师最后撤离,学生要弯腰快速行走,不准跑步推挤;

(3)班主任若不在教室,撤离出后应及时到操场与本班学生在一起,保持学生秩序,稳定学生情绪;

(4)班主任在操场清点学生人数,若有学生未撤出,须确认未撤离学生姓名和人数,并及时汇报校领导;

(5)若有未撤离的学生,则只能等待救援;

(6)若有学生受伤,班主任要及时与校医联系处置,若情况严重则打120进行救护,并同时电话通知家长;

(7)事后对学生进行安抚或做一些心理辅导,稳定学生情绪。

2.本教室发生火灾

(1)任课老师立即命令学生从前后门撤离,距离着火点最近的学生开始分头撤离,沿楼梯右侧快速到达操场;

(2)首先撤出的学生要大喊“着火了”,通知其他教室人员,并要求附近老师拨打119报警;

(3)所有学生撤出后,若火情不大,任课老师持灭火器进行灭火,否则快速撤离;

(4)班主任若不在教室,撤离出后应及时到操场与本班学生在一起,保持学生秩序,稳定学生情绪;

(5)班主任在操场清点学生人数,若有学生未撤出,须确认未撤离学生姓名和人数,并及时汇报校领导;

(6)若有未撤离的学生,则只能等待救援;

(7)若有学生受伤,班主任要及时与校医联系处置,若情况严重则打120进行救护,并同时电话通知家长;

(8)事后对学生进行安抚或做一些心理辅导,稳定学生情绪。

(三)学生突然晕倒处置方案

1.任课老师第一时间到达晕倒学生身边,命令周围学生将课桌挪开到足够宽敞的空间;

2.让学生平躺于地上,观察情况,若有抽搐呕吐,则命令四个学生手扶孩子两手两脚,防止碰伤,将头侧卧,让呕吐物流出,并及时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3.班长立即跑去向班主任汇报;

4.学习委员立即去相邻教室叫老师帮忙;

5.班主任到达后立即电话通知家长、通知校领导;

6.120到达后,校领导派一名老师跟随救护车去医院检查;

7.若家长未能及时赶到学校,班主任要及时将情况告知家长;

8.班主任或代课老师回教室对学生进行安抚或做一些心理辅导,稳定学生情绪。

(四)传染性疾病处置方案

发现学生有×例同样病症时,即可定为传染性疾病发生,采取以下程序进行处置。

1.立即通知家长将发病学生带离学校进行治疗;

2.通知校领导班内学生发病和处置情况;

3.对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有症状的通知家长给予预防;

4.根据学校安排,在教室内、走廊内喷洒消毒液杀菌;

5.发病学生痊愈后才可返校。

(五)有坏人突然进入的处置方案

1.任课老师要沉着冷静,自然面对突发情况,若有学生被劫持,更要沉着应对,进行劝说;

2.离另一门最近的一学生悄悄出门到相邻教室求救,然后去老师办公室说明情况;

3.所有学生钻入桌子底下,视情况及时安全撤离;

4.相邻教室老师立即报警并通知校领导;

5.校领协助警察进行处置;

6.若有学生被劫持,班主任立即通知学生家长;

7.事件结束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抚或做一些心理辅导,稳定学生情绪。

(六)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处置方案

1.现场学生立即向班主任汇报发生拥挤踩踏事件;

2.班主任到达现场后,立即控制现场情况,让在场学生原地不动,看有无学生受伤;若无学生受伤,安顿学生进行有秩序的活动;若有学生受伤,要及时与校医联系处置,若情况严重则打120进行救护,并同时电话通知校领导、家长;

3.让受伤学生平躺,不要乱动,检查学生状况;

4.120到达后,校领导派一名老师跟随救护车去医院检查;

5.若家长未能及时赶到学校,班主任要及时将情况告知家长。

四、防范措施

1.禁止学生带打火机、火柴等引火器材;

2.楼梯上划分道线,教育学生上下楼梯应分左右行走,不在楼梯上打闹、追逐,养成习惯;

3.教育学生不触摸电线、开关等电器设备设施;打扫卫生要注意保护电器,切忌用湿布去抹电线和灯泡灯管、插座等电器;

4.在课间做正当游戏,不得在教室内追逐打闹,不得在楼栏处拥挤,更不得做危险性游戏;

5.利用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6.学习地震逃生小常识;

7.经常检查教室内电线线路、电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校电工处理;

8.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熟悉灭火器材的位置,学会使用灭火器,会分析火势方向,会辨别逃生路线;

9.每天检查询问学生身体状况,发现不适者及时与家长联系说明;

10.适时对教室、楼道喷洒消毒液,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1.上课期间,教室前后门不得上锁,保证随时能打开。

五、应急预案演练

每学期,班主任要组织学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演练活动,做好活动计划,分次将本预案当中各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进行演练,使老师、学生熟悉各项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分工明确,并形成习惯,达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按照既定方案进行处置,起到安全、有序、减少伤害的目的。

演练程序:

1.将某项预案的处置方案步骤告诉学生,并明确分工;

2.组织学生进行演练;

3.演练完后对演练情况进行讲评,提出不足之处;

4.每项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可多次演练,直到学生基本熟悉为止。

注意事项:

每次演练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并有预先的防范措施,告诉学生注意事项,确保安全。

(四)公正性原则

所谓公正性原则,指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根据学生特质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学生获得个体上的充分发展。这里的公正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多重标准上的公正。学生在性格上存在差异,例如有的学生乐天达观、有的学生成熟稳重,有的学生脾气暴躁,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学生性格上的差异要求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区别对待。例如,在处理打架斗殴事件时,班主任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性格外向的同学,暴风骤雨式的当头棒喝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性格内向的同学,也许和风细雨式的谆谆教诲更加有效。另外,在处理当事学生时,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性别差异。女孩子思维缜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男孩子往往外向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一般要疾言厉色、义正词严。二是单一标准上的公正。所谓单一标准上的公正,指针对同一性质的突发事件,班主任对不同的同学应该采取相同或类似的惩处措施,而不能有所偏袒,有失公允。例如,后进生当堂顶撞老师,结果可能是叫家长,甚至是被开除,理由是扰乱课堂秩序;而成绩优秀者当堂顶撞老师,结果可能是不了了之,甚至被称赞有质疑精神。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不能采用双重标准判断是非对错。

(五)及时性原则

所谓及时性原则,指当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班主任采用适当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处理突发事件,并将突发事件对学生的伤害和财物损失降到最低。突发事件发生时,时效性往往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最终效果。当突发事件来临,班主任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到位,了解整个事件的信息,并尽一切努力控制事态发展,稳定学生情绪,防止情况恶化。例如,针对食物中毒事故,班主任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并组织全部力量展开救治;第二,保护现场,便于查明真相;第三,及时联系家长,如实告知情况,并对家长提出的疑问及时澄清,避免误会;第四,安抚同学们的恐慌情绪,避免盲目猜测;第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开展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