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工作者角色观念的转变

二、小学班队工作者角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适地转换自己的角色。

1.由“偏爱型”走向“博爱型”

这里的“偏爱型”,意指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其实,学习成绩也是相对的,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对于某位学生来说,90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60分可能就是最大的成功。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是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深入班级,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把爱播撒到全体学生身上。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2.由“专制型”走向“民主平等型”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绝对权威,高高在上,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专制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新时代呼唤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树立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尊重学生等基本理念。比如,在班干部的选择上,要多听学生的意见,进行民主选举,相对于班主任自己定夺的方式,这种民主式的管理方式更受学生的青睐。

3.由“简单粗暴型”走向“细致耐心型”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所想、所做,要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前,不要武断地下结论,尤其忌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否定、数落学生,这样做会引发学生内心的极大不适。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在交流时要多一些亲和、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严厉指责;班主任的言行,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班级管理中要多表扬、少训斥,在鼓励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轻松愉快地成长。这些是新课程理念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备素质。

4.由“限制型”走向“开放型”

在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求学生这个“不能”、那个“不准”,经常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不良习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悖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宗旨。现代的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叛逆精神都很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要宽容,不要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不要怕学生犯错,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才会成才。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一部分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去做,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