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2025年11月22日
三、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一)情趣相投
以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相容为基础,维系的力量来自情趣的一致或个性、思想的相似。
(二)地域的接近
居住区域或教室座位离得比较近,父母是熟人、朋友的小学生更容易走到一起,形成小群体。
(三)满足需求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需求层次有关。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反映了儿童渴望被认同、被尊重,渴望情感沟通的一面。小学生们渴望在群体中有一个位置,渴望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有深厚的关系,当正式群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时,非正式小群体的存在就能弥补学生的这种缺憾。
(四)利益、观点的一致
在正式群体中,几个人对事情有一致看法,或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五)背景、经历的相似
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如离异家庭等,相同的境遇容易带来相似的心境,从而聚在一起“抱团取暖”,寻求心理安慰。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兴趣爱好和生活距离得远近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个性品质的作用开始显现,并且直到高年级性格品质仍然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开始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短处,他们开始注意与那些正好能弥补自己短处的同学接触,一旦成功即成为互补型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