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铸造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中班名、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等班级标识作为班级精神的可视化象征,承载的是班队文化最外显的特征,对于彰显班级文化个性,打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氛围至关重要。
1.班名
班级名称一般由学校组织实施。常规的班级命名方式为以年级和班级顺序命名,如三年(2)班,表明学生教育程度为小学三年级水平,班级序列为“2”。此种命名方式简单、清晰,便于学校管理,但是不能体现班级个性与特色。除此之外,另一种常见班级命名方式为以兴趣爱好、专长特长来命名,如书法班、体育班、音乐班等。在班级命名中,班队工作者应和学生一起,给自己的班级起一个既能体现班级特色和时代精神,又通俗易懂,具有激励意义的班名。如小学高年级阶段可命名为“扬帆班”,小学低年级阶段可命名为“精灵班”等。无论采取何种命名方式,都应关注班级名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机会。
2.班歌
班歌是班级精神风貌和班级特色文化的标志,它的思想内容代表着班集体的精神。这种精神会给班级每一位成员以力量勇气、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的体验,同时这种体验会激励每位班级成员为拥有美好的班级而更加努力,奋发拼搏。班歌的创作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的班级可由班队工作者或学生自己作词作曲。班歌的旋律应该是活泼、奋进、欢快的,歌词应能集中表达班级成员整体的精神风貌、理想和追求,并得到班级成员的一致认可。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特别喜欢唱的歌曲为蓝本,让学生自己来编歌词;也可以直接选用现成的能反映班级成员心声的、积极向上的歌曲作为班歌,如《爱拼才会赢》《真心英雄》等。班歌的演唱活动对班级精神文化的营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学典礼、学校集会、班会、晨会、联欢会等场合演唱班歌,可以营造一种声势,使学生在歌声中增强凝聚力,产生情感共鸣。
3.班级口号
班级口号是为激励和警策全体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而以简短的词句拟就的宣传性班级标语,它是班级精神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班级口号具有间接而内隐的教育影响作用,是激励全班同学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班队工作者在拟定班级口号时,应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让班级全体成员一起参与班级口号的制定,必要时可以召开一次专题班会来讨论。这样确定的班级口号才能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才能成为共同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说,班级口号的制定应兼顾内容与形式。形式上要醒目、给人美的享受,语言简洁有力,通常采用对偶的方式,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内容要具有明确的宣传和激励作用,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切忌华而不实。同时,一条良好的班级口号要具有创意,符合班级实际情况,能够彰显班级特色,贴近学生心中所想,切实体现班级口号的激励与训诫作用。
4.班徽
班徽是班级徽章的简称,是一个班级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通过纪念性的图案、文字来介绍班级。同时,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班级的知名度,增加班级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班徽的设计应该包含图案、数字和文字等元素。在外观和内涵上,应追求精致美观、简明大气、积极向上,能够为班级内大多数成员喜欢,能够代表班级特征和目标追求。在制定班徽的过程中,班队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对班级有意义的图案进行抽象处理,同时对班级有意义的日期或班级号的数字进行抽象处理。名人名言等具有代表班级风气的文字可以加在班徽的旁边,或以文字抽象成图案的方式进行设计。
总而言之,班队工作者在设计班名、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等班级标识时,应调动班级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每位学生都可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在此过程中增强对集体的认同。同时在制订过程中,也可通过适当途径征求学校主管部门及校长的意见,引起他们的关注,给他们一个美好而鲜明的印象。设计完成后,通过集合、比赛、年级活动等各种场合展示班名、班歌、班徽、班级口号,以增强学生班级凝聚力、认同感和自豪感。
【案例7-3】
班级的“名片”[5]
为了加强班风建设,徐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开展谱写班歌活动。首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的采访学校领导和老师,有的到校档案室、荣誉室查阅资料,还有的在校园内收集新人新事。在此基础上召开了“我爱美丽的校园”主题班会,各小组分别以播放采访录音、汇报学校历史、畅谈感想体会以及诗歌朗诵、歌舞表演、小话剧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赞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美丽校园。然后,开始创作班歌的歌词,每个同学写一首小诗,经评比选出若干首好诗,再加以融合,写成歌词初稿,分发到各班,征求全校老师和同学的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产生了《我们心中的歌》。在谱写班歌过程中,班风在逐渐形成。
六(3)班是学校“文明班级”,该班学习风气十分浓厚,学生勤学好问,有着比较远大的理想,决心长大要成为企业家、医生、科学家、飞行员……可就是许多同学都十分骄傲,都爱做一些所谓的“大事”,而不屑于做那些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譬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凳子没放好就走了;大白天的,教室里日光灯全开着,却无人问津;地上的废纸躺了半天也没人处理……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根据这种不良现象,班主任邢老师立刻组织开展了一次题为“伟大出自平凡”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老师和全班同学就“小事该不该管?”这一问题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辩论。在辩论中,邢老师列举了大量同学身边发生的因小事造成的比较严重的危害,还引用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名言,以及一相关的历史典故,告诉大家:古人尚且如此明智,难道我们现代人要落在古人之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最后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后,同学们倡议成立一个红领巾小队,定期为班级、学校、社会做好事。后来,在班干部的带领下,他们班组织了两个小队,做了大量的好事,在学校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陆老师曾经接过一个基础很差的五年级班,这个班级的学生绝大部分成绩较差。该班刚组建时,大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总爱开小差;下课喜欢追逐打闹;不交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卫生值日工作更是经常不做。陆老师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查找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结果发现,许多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自己也越发缺乏信心。陆老师首先帮助同学们制定近期目标,如争取当年考试成绩赶上全校平均分,在校内平时的各项评比中努力争取优胜,然后再找一些在班级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谈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及时表扬,以此引导他们不断进步,最后陆老师再发动他们带动大家一起前进。这样“以点带面”,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整个班级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该班在毕业时因进步最快被学校授予“文明班级”的荣誉称号。
课后思考题
1.你认为班队文化建设除了在班级内摆放植物、张贴书画作品、开展一些活动外,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制订班级奋斗目标。
3.有人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把班级打扮得漂亮点,教学用具等做得有特色点。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班名、班徽、班歌、班级口号等班级标识最能代表班级的特色,也是一个班级的风气和价值观的体现。请结合本节课程内容,尝试进行小学班级标识设计,并谈一谈自己的设计理念。
5.调查小学生师生关系现状,并谈一谈作为未来的班队工作者,该怎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注释】
[1]胡乐乐.教室环境也会影响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5-04-22(11).
[2]优才教育研究院.班主任实务案例大全[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129-131.
[3]翟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87-191.
[4]马新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评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66.
[5]胡明根,丁明标.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