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室文化设计

三、教室文化设计

教室文化设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教室环境。教室文化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室墙面设计及教室空间设计。

(一)教室墙面设计

小学教室墙面设计是教育环境创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班队工作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墙面设计,就是充分利用教室的走廊和墙壁,有目的地进行装饰和布置,以创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情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美素来就带有气爽明亮之感和空旷深远之感。我校教室墙壁上布置的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比如说,学生看到墙上画中描绘的金色秋季的果园景色,自然会联想到墙外的现实果园。……每个教室都布置有美术作品的复制品,这些作品随着情况(季节、教育谈话的内容等)的变换而变更”。教室墙面设计的内容和具体栏目的设置,由于受办学条件、教室规划、学校性质、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应具体情况具体考虑,不能千篇一律。但是,教室的布置仍然有许多规律可循。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教室墙面设计。

1.班训班风

教室黑板上方一般会张贴班训班风。在选择班训语时,一般要考虑字数,不能太少,也不宜过多,同时要保证美观大方,简洁醒目。班训制作张贴出来后,班队工作者一定要利用班会或者德育课时间向学生解释班训的内涵,让学生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实现班训的教育、鞭策、启迪功能,切忌不了了之。

2.宣传栏

宣传栏是教室墙面布置时不可或缺的内容。设置宣传栏不仅可以杜绝在教室里胡乱张贴的现象,保证教室整洁美观,还可以宣传科学的管理思想,张贴班级班规和具体工作安排表,让班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班级宣传栏一般设在教室前方黑板右侧,在宣传栏里应该张贴如下内容:《中小学生守则》《班级公约》《班委机构及干部名单与职责》《值日安排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以及其他保证班级日常运作的内容。

3.公告栏

公告栏主要用于张贴一些临时性的内容,比如,班上同学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情况,学校的各种通知,学校各周各项检查评比的结果,小组竞赛成绩,班上学生出勤情况,等等。公告栏的位置可放在教室后墙黑板左侧。一些经常公布的栏目,可以设计成表格的形式,便于学生干部操作。

4.主题文化墙

教室后墙正中间位置的可采用黑板报或张贴手抄报的形式打造主题文化墙。主题文化墙的设计不仅要达到美化教室环境,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的目的,还要让其成为锻炼学生能力、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主题文化墙的设计、书写、美工都应由学生去完成,并且要定期换版。教师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使主题文化墙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并成为一个锻炼学生能力的有效平台。

5.班级心愿墙

在教室前方黑板右侧可设置一块心愿墙,由班级成员及各个科任老师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并进行张贴。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生生、师生交流,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励班内同学,促进班级奋斗目标的达成。

6.左右墙壁

教师之内的左右墙壁可以设置不同的版块、栏目等,也可以用来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张贴名人名言、励志人物画幅,张贴生日祝福、每月的小寿星照片等。悬挂学生书画作品不仅可以营造教室的文化氛围,还能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张贴在班级内的励志人物无形之中就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成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素材,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张贴生日祝福,主要以展示学生风采为主,有助于打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二)教室空间设计

教室空间规划设计是班级文化构建的结果。教室空间构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室空间包括教室内全部物理环境,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由讲台与课桌椅构成的求知区,由课桌椅之间的走道与教室后方空地组成的活动区,以及位于教室四角处用于放置卫生用具、图书、植物的角区等;狭义的教室空间则是指课堂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教室空间不同的布局方式,对于教室内的教育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环境研究的兴起,教室空间布局编排方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教室中课堂座位的布局调整对课堂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及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桌椅的不同摆设将教学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以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教学空间组合形式直接影响着课堂中的交往和人际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教室座位的布局与编排调整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个性形成以及整个教育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由不同座位布局打造的教室空间划分对学生学习行为密切相关。下面就常见的几种教室空间布局方式进行介绍:

1.秧田式

传统秧田式的座位布局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教室空间,容纳较大规模的学生数量,同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权威宣讲和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这种座位布局方式,教师“高高在上”,隐含了师生间的不平等,无形中强化了学生顺从教师言行的心理认同。同时,这种方式导致教室内通道太少,部分学生走动困难,教师在教室巡回观察学生课堂状况也会遇到困难,且容易造成后排及边排学生不容易看清黑板书写或投影仪内容。由此可见,此种座位布局方式既缩小师生交往面,又透露出教育过程的不平等。

2.U形式

U形式的座位布局方式,常见于剧院等场所。在教室里采用此种方式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大大减轻了边排学生看不清楚板书或投影内容的情况,同时有利于教师走到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情况,并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方式仅适用于人数较少的小班化教学,学生之间的交往面也仅限于邻座同学,缩小了生生之间的交往面,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3.圆形式

圆形式是指将学生座位摆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消除了教室座位的主次之分,同时教室内每位同学都能互相看到,便于开展集体讨论与交流。同样,圆形式的座位布局占据大量空间,造成教室空间面积的大量浪费,适用于小班化教学,教室内黑板及投影屏幕则无法发挥作用。

4.“餐桌”式

“餐桌”式的座位布局是指在教室内放置一张或两张并在一起的大型长形方桌,全班同学与教师分坐课桌两列进行教学。这种座位布局方式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便于开展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此种方式容纳人数更少,同时,学生面对面坐容易分散注意力,如果黑板或投影屏幕放在方桌一侧,则大部分学生需要侧身观看,长期如此将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

5.小组组合式

小组组合式是指将课桌椅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四人或六人围坐一张组合课桌的座位编排方式。这种方法在美国、加拿大的有些地区十分流行,该座位布局方式非常适合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讨论。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但是,这种座位布局对于教师的课堂监管而言,难度较大。

教室座位的布局是项复杂的工作,它要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同时每种座位布局方式都各有特点,既有各自明显的优越性,也有应用上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存在对所有班级、所有学习状况、所有师生都适用的理想座位布局方式。作为班队工作者必须根据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课程实施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座位的布局方式,使教室空间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