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的含义和方式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和方式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关于人际沟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论。尽管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对沟通的实质都达成了共识,即沟通是有用信息生成意义的过程。借助良好的人际沟通,人能够收集和发送信息,能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有效、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较快、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通常来说,人际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信息(包括思想、观念、动作等)交流沟通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在班队工作管理过程中,依据沟通信息载体的不同,可以将沟通方式分为两种,即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1.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是指根据特定的沟通目的,切合特定的语境,准确、得体、恰当、生动、巧妙地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以取得圆满沟通效果。言语沟通根据形式不同可分为口语与书写的沟通。口语的沟通可利用面对面交谈、网络、视频、收录音机及电视机等方式传递信息。书写的沟通则可利用信件、记录、报纸、书籍等方式。一般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沟通,能精简、清楚且迅速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但语言会受个人的意识影响,且随个人的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及教育程度而各有不同。

有效的言语沟通首先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了明确目的,才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话题,运用哪些表达方式,并按照自己所持观点,组织有关的事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沟通过程中,要做到目的明确,就要求说话者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意识和目的意识,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其次,有效的言语沟通还要注意表达的简洁、准确性。沟通过程中要词简意达,确切、清晰地表达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要达到此标准,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说话准确、简洁的内涵及意义;要加强平时的积累,同时要多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有效的言语沟通需要具有针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体验和智力水平,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以及言语意义的理解程度都存在差异,所以,班队中的人际沟通需要因人而异。例如,在师生人际沟通中应该选择学生能懂的语言。班队工作者应评估学生的教育程度及理解力,以便选择适合的字句来清楚地表达他的信息,尤其当服务对象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时,更应慎重了解他们目前所掌握内容的程度而加以运用。

2.非言语沟通

人们在交谈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挥臂、伸手或伸出手指、拳头等来辅助、增强、渲染语言表达的效果,这些都是自觉的非言语沟通手段的应用。非言语性沟通是以非言语行为作为载体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包括个体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姿势、声调、态度、人与人的位置、距离等形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的一份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说话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由此可见,非语言的沟通较能表达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表达个人很多的情绪及感觉,有时非言语信息比言语信息更能影响沟通的效果。

作为班队工作者,在班队人际沟通中除运用言语沟通方式外,还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非言语沟通方式。首先,班队工作者的非言语沟通方式能加深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使之把语言、词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给予言语沟通以支持、补充与强化作用。例如,班队工作者用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有时学生不一定能领会或全面理解,教师就要借助非言语沟通方式如适当的手势、面部表情等进行补充。其次,非言语沟通是师生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在班队教育与管理中,师生情感的沟通是极其重要的,借助非言语沟通方式如表情、目光接触和手轻轻抚拍学生等形式,则使情感沟通更真实、亲切。再次,非言语沟通是管理课堂纪律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非言语沟通方式能达到甚至超过用言语沟通方式管理课堂纪律的目的和效果,从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班队工作者用目光注视学生表情的变化,在学生座位中间来回走动改变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等,都能起到管理课堂纪律的作用。

班队工作者在运用非言语沟通方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警惕自己与学生沟通时可能无意识地传递了否定的信息。第二,忌讳表演式的、过分夸大的非言语沟通方式,那样不但无益于班队教育与管理,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消极影响。

拓展资料

班主任的副语言功效[3]

在人际交往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最为生动。特别是当班主任打破习惯上的以有声语言为交际载体,恰到好处地使用以表情、动作、体态为主要形式的副语言的时候,那种无声的交流所形成的共鸣和默契,是极其微妙、奇特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副语言是广义角度的特殊语言,可根据其性质分为动态语和静态语两类。动态语包括行为语和表情语,行为语又可分作首语和手势语;表情语则包括目光语和微笑语。在静态语中,有姿态语、服饰语等。当然,每一种类还可以分为更多的小类型。此外,那种介乎于有声语和无声语之间,在高信息内容、低概率词项之间经常出现的类似书面省略号的默语,以及似无意但却有明确的表情达意作用的“嗯”“哦”“噢”等辅助性语气语,也可看作副语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公关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教育第一线与学生保持最近交际距离的班主任的语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行不言之教”一说,包括孔子在内,许多教育家都反对以抽象的说教直露地阐释微言大义。大量事实表明,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的碰撞、情感世界的沟通,单靠平淡乏味的语言是难以奏效的。想想看,假若学生面前的班主任一天到晚板着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如果他的声音又缺乏音调和节奏,那么,这位班主任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热诚、温暖和人格力量,也夺去了学生原有的天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师学会用15~20种不同的口气说“到这里来”时,只有学会在面部、姿势、声音等方面做出20种不同的风格韵调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可见,班主任副语言作用何等重要。

班主任要掌握和运用的副语言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表情语

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输送和接收信息的高级中心。外国有位专门研究非语言沟通的学者写过这样一个公式:人的情感表达=7%的言辞+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在师生的交往中,班主任的一颦一笑、一句感叹,都能对学生产生某种暗示作用,学生会从班主任的表情中“读”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指令。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脸部能表达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据统计,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就出现过85种不同的眼神和97种不同的笑容。班主任的表情语一般通过眼神和笑容来传达。

班主任的眼睛是副语言的主要工具,它是由视线接触的长度、向度以及瞳孔的变化向学生发出信息的。由于眼睛的肌肉极为纤细,所以每一种眼神都具有特定的意义。是环视、睥视,还是谛视、睨视、凝视,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其中的细微差别,根据班主任的眼神矫正自己的行为。学生还发现,班主任的眼睛注视某些学生的频率,反映了班主任对他们的好恶。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最大的特长是“目中有人”,即每次和学生接触,总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地捕捉学生的视线,有计划地在环视中不漏过一个人。这种目光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会立刻以一个组织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身份加入班级生活中,而不会产生游离于群体之外的感觉。

班主任的笑更有学问,因为微笑是一种魅力,它能强化信息的沟通功能。在人际交往中,微笑能使强硬变得温柔,困难变得容易,一个微笑能使矛盾双方言归于好。实践中,儿童如能得到班主任的微微一笑,他会感到莫大的荣幸;如果这笑出现在这个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或做了一件好事时,这笑远远比几十句鼓励语的分量重得多,他的进步速度能超出人们的想象。发生在学生身上这一巨大的变化,来源于班主任的副语言,充满希望的微笑。

二、动作语

动作,人人都有,只要不是出自下意识,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都能被他人所理解。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至少要掌握以下三种动作语。

一是首语,即通过头部活动所传递的信息。班主任轻轻点一下头,学生就会领悟是同意、肯定、满意,还是理解、认可、应允。二是手势语,即通过招手、摇手、扬手和手指动作构成的能增强情感色彩使学生受到感染的副语言。三是行为语,如静态无声的站立、倚靠、坐态和动态性较强的徘徊、疾步、奔跑等,无须班主任发出有声讯号,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出动作要求。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就是动作语的最好体现。班主任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学者建立的身势学,把头、脸、颈、躯干、肩、臂、腕、手、臀、腿、踝、脚及走动姿势组成若干身势语词素,分门别类地表示出种种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语义。

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位急于向班主任诉说原委而一时又找不到合适话语的儿童,班主任只要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他就能马上平静下来;自习课上哪个学生不安心,班主任只要在他身后一站,他就不得不有所收敛;体育场刚刚完成一个项目的运动员走下来,班主任只要递上一杯水,他喝起来就会觉得比蜜还甜,下一个项目他准会发挥得更好;班主任走进教室只要拾起一片纸屑,就会有许多学生把座位周围的纸屑拾得干干净净。凡此种种,都无须班主任用有声语言表达。情感交流的最佳状态,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值得注意的是,动作语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避免不易理解或易产生误解的动作语。同时,要注意保持自身在学生中的威信,否则,班主任的动作语将因来自学生思想中的过滤因素而降低刺激强度。须知,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通过信任或不信任的过滤器进行的。

三、服饰语

班主任的服饰语在整个副语言系统中具有非常奇妙的功效。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服装不再仅仅只作蔽体之用,而有了更多的美学价值。学生心目中理想的班主任,其形象需要有一种独特的光彩。学生在校大量地摄取道德营养、吸吮知识甘露时,往往对教师提出了一种强烈的审美需求。班主任接班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人未开口,他的衣着装束已经向学生说话了。事实证明,班主任的服饰是最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而学生对班主任的了解、观察又是长时间的、相对固定的,这样一来,班主任用服饰发出的副语言,便对全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服饰表达的副语言是完美的,那便可以增强师生双方的角色意识,润滑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班主任的服饰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功能,或者与时宜大相径庭,就可能造成学生神经的紊乱。时间一长,这种由班主任服饰所构成的刺激,会影响整个班级全体学生的审美倾向;班主任用服饰构筑的个人形象,几乎在学生心灵中储存终生。

服饰语有诸多的构成要素,如色彩、款式、质地等,其中色彩是第一要素。据分析,人们最先接触物体,色彩感受和形体感受的比例为4∶1。班主任每换一次服装,对学生的刺激首先从色彩引起,之后,学生才注意到班主任服饰的款式。教师的服装不像一般工作装那样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很难用一个模式统一起来。着装问题在国际上也没有一致的标准,值得参考的只有一个TPO原则。T(time)指时间,泛指季节、时代;P(place)指地点、场合、位置;O(object)指目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教师课堂着装的款式、造型和色调趋势看,大都倾向于大方、端庄、自然、平稳、协调的服饰要求,追求高层次的美学意义,即恰当、和谐。教师服饰的庄重固然重要,而劳动时的服装却要朴素简便,参加锻炼要穿一身能体现朝气和活力的服装,外出郊游时的服装则应给人一种平易近人、融于学生之中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从班主任的服饰上看到可敬、可亲、可近的“字眼”。

如此看来,班主任使用副语言的水平要达到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程度,非下苦功不可。要想实现副语言的最佳功效,张伯苓先生为天津南开中学题写的镜箴可做参考:“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