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理——惩罚

四、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理——惩罚

对于自制力弱的小学生而言,单纯地运用说服教育,有时很难做到“一说即服”,有些学生会做出带有试探性质的“冒险”违规,如果班队工作者不加以干预和制止的话,学生会产生侥幸心理,随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示范和影响。所以,教育惩罚作为一种强制性措施,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在班规执行中,班队工作者应合理地使用惩罚教育。

(一)教育惩罚与体罚

教育惩罚与体罚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惩罚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对学生不恰当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劝诫,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现实教育中,某些老师把体罚作为约束学生、管理班级的手段,通过让学生皮肉受苦来抑制错误行为,其根本目的已发生了偏差。体罚是非教育性、反教育性的,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背道而驰。在我国,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早已为教育部明令禁止,教师以教育惩罚为幌子,对学生实施体罚,掺杂了很多个人情绪,掩盖了教师教育方法、修养上的问题,是学校管理不力和教师素质不高的表现。体罚不仅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性的。

(二)教育惩罚的作用及负效应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惩罚权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上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专业权力之一。合理的惩罚具有教育意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檀传宝认为,“教育惩罚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罚的不当使用,而不是惩罚本身的问题”,不能犯以偏概全和因噎废食的不理智的错误。正确地认识教育惩罚的作用和负效应,是教师合理运用惩罚的前提。

1.教育惩罚的作用

(1)矫正作用

教育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适度的处罚可以让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认识行为边界,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学生能够对自己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担自己所犯过错的责任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檀传宝认为,合理的惩罚是“对学生的尊重”,“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2)威慑作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经由观察他人行为受到惩罚而获得的这种间接的替代经验,就会使学生受到警示,减少做出这种不良行为的倾向。当某个学生因为某种违规行为受到老师的惩罚时,其他学生为了避免受罚的不良体验,就会引以为戒,不敢犯同样的错误。惩罚维护了班级规范的威严,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班级秩序。

(3)激励作用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表扬和奖励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批评和惩罚也同样能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效果。如果说表扬和赏识教育对学生发展起到正面引导的拉动作用,那么惩罚教育起到的就是鞭策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能唤起学生的羞耻心,促使学生知耻而后勇,奋发向上,抗拒诱惑,坚持正确的行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来教育学生,而是会以对学生深沉的爱合理地运用惩罚,利用惩罚的艺术激励学生。

2.教育惩罚的负效应

惩罚的对象应该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任何指向学生的身体、尊严、人格的惩罚都是反教育的、不人道的。班队工作者要尽量避免不当的惩罚所带来的负效应:

(1)过多的惩罚会让学生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导致退缩、逃避、说谎行为的发生。

(2)惩罚只能抑制不期望行为,不能指引正确的行为。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惩罚只能降低不期望行为出现的概率,而到底哪些行为是社会赞许的却没有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例如,单纯地惩罚儿童的欺负行为,并不能教会他应如何与同伴相处以及处理矛盾、冲突的技巧。

(3)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条件惩罚物是指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物常常与无条件刺激物配对使用,就具有了惩罚的性质。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本来是中性刺激物,但是因为和惩罚的不愉快体验联系在一起,老师、某门课程、学校都可能成为条件惩罚物,引起儿童产生害怕、厌恶等情绪反应,导致学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讨厌某位教师。

(4)惩罚容易一步步升级。惩罚一般立竿见影,但维持效果不佳,学生很容易再犯,通常会再次被惩罚。教育者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措施,这就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导致惩罚的滥用。

(5)不当的惩罚尤其是体罚容易使儿童模仿。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被惩罚者和旁观惩罚的学生都可能模仿到体罚这种做法,把体罚看作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育惩罚的有效性

惩罚虽然能给人带来痛苦,但并非所有的痛苦都具有教育意义。一般的管理活动追求的是效率和秩序,而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塑造和培养人。判断惩罚是否有效,不能单纯以学生是否抑制、改正了不期望行为作为标准,因为学生有可能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而变得顺从,但并不是出于内心需要自觉地遵守规范。班主任在实施惩罚时,应考虑以下问题:惩罚的目的是“罚”还是“帮助”?结果是否合理?结果会有助于学生改变行为吗?结果会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吗?

【案例4-6】

“无为”的艺术[7]

有一天,唐小成和她的同桌林琪琪闹矛盾了,唐小成把林琪琪的笔记本涂得乱七八糟,林琪琪哭哭啼啼地把笔记本交到我手里,要我“缉拿凶犯”,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是对唐小成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还是狠狠批评?甚至处罚?我以为都不必要,我深信没有天生喜欢做坏事的学生,我决定暂时冷处理,静看事态发展。于是我让林琪琪先回教室,却没有马上寻找唐小成。第二天,林琪琪又找我,却请我不要追究唐小成的责任,因为唐小成写了一封道歉书偷偷放在她的抽屉里,并买了新的笔记本赔偿她。我读了道歉书,看到其中语言很诚恳,反思了自己的无理之处和冲动的性格,真挚地恳请林琪琪原谅他。我庆幸自己没有盲动:我的“无为”让一个学生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让另一个学生能宽容和谅解。这些多么可贵的品质,在老师的“平静”中,彰显出来了。

有效的惩罚应该是学生对所犯错误有了深刻的反省,理解了自己错误的危害而产生羞愧、自责、悔恨等感受,这种有意义的痛苦才能真正引起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外在的惩罚必须转换为学生自我心灵上的惩罚,才能化为学生调控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改过迁善的内在动力。惩罚的目的不在于罚本身,而在于教育,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运用惩罚的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惩罚才可能具有教育意义,惩罚的教育意义在实现时需要一定的条件。

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

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小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所实际包含的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感化学生,让小学生产生内疚、羞愧、自责的体验,领会到教师的用意、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才能让他们打心眼里反省自己的错误,认同惩罚。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并决心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或者减轻处罚。惩戒的措施应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和感悟。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学生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2.惩罚应体现尊重与关爱

教师的惩罚手段应饱含善意与尊重,对小学生的惩罚要以关爱为出发点,一方面惩罚强度必须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惩罚应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造成学生精神或身体上的伤害,这样才能把惩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3.惩罚应合情合理、客观、公平、公正

合理的惩罚应符合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且带有教育性,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能被学生、家长认可和接受。惩罚不应该以教师个人好恶来定,惩罚标准要前后一致,不应该有特例或下不为例。在对小学生实施惩罚之前,要用“空杯心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真相和学生犯错的原因,根据错误的性质和动机,确定惩罚与否以及惩罚的轻和重,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4.惩罚要适度

应合理掌握惩罚的力度、次数和时机。惩罚的力度要适当,要与小学生行为的后果、付出的代价相一致。惩罚过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惩罚过轻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惩罚要让小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要考虑小学生身心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性别和年级。惩罚的次数要适当,不滥用批评和惩罚,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对抗心理。

5.惩罚要有灵活性,形式多样,因人而异

惩罚的灵活性一是指惩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二是指应该因人而异。惩罚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如“一刀切”地写检查、抄课文等。有些同学自习课上常常爱说话,影响他人,就罚他静坐十分钟,不准说话;对于乱扔垃圾的同学就可以罚他打扫教室卫生,并且负责卫生角的整理;损害班级利益、影响班级荣誉的,罚他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取消某权益或剥夺某权利;不遵守纪律的,写自我警策的座右铭等。对于不同个性、性别、年龄的小学生也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比如对于感受性较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少用或减轻惩罚的强度,相反,则应当加大惩罚的力度。对开朗、坦率的学生惩罚应直截了当;对于聪明、爱面子的学生,则要通过暗示,使其默默改正错误。惩罚条目也可以不是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若干条,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人格尊严。

拓展资料

弹性惩戒通知单[8]

学年初,我和学生们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细则,详细规定了各种违纪行为和落后表现应该受到的惩罚。和其他班级管理细则不同,这些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并不只有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多条。如果学生违纪,他可以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并认真执行。例如,某学生上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弹性惩戒通知单”。

弹性惩戒通知单

( 年 月 日)

××同学: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学生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的原谅。

(2)写一份呼吁“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同学中宣读。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5)到操场自我锻炼5圈,强化认识。

(6)自我申请的其他惩戒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惩戒执行情况:

监督人:        值日班长:        班主任签字:

6.惩罚注意场合、时机

班队工作者不要轻易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和惩罚学生,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使其不能冷静客观地检讨自己和虚心接受意见。适合公开进行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如果一定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或惩罚学生,一方面可以征询被批评同学的意见,另一方面,用表扬中批评的方式告诉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仅告诉全体同学哪些是错误的行为,保护了犯错同学的自尊心,同时也给犯错同学以群体压力,促进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

7.惩罚要及时

一旦要对学生实施惩罚,就要及时实施,在第一时间做出。拖的时间过久,过后算账,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学生也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产生问题的严重性。

8.做好善后工作

班队工作者批评惩罚完学生之后,一定要补做善后工作。惩罚不是终结,惩罚完后,还要及时教育,对被惩罚的学生进行安慰。无论多么正确的惩罚都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反应,善后工作就是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老师不能因为都是为学生好而低估了批评带来的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成长中的小学生还没有那么理性。所以批评过后老师要主动找学生谈心,接纳学生的情绪,部分认可学生行为的合理之处,甚至找出学生的正面动机,表扬学生勇于认错的态度,顺便多肯定一下学生其他的优点。如果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还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赏。经过这种善后处理之后,学生内心的不愉快才会消除,才会更亲近老师,配合老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