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教育的策略

二、个别教育的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方式

个别教育要求: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特殊学生:尊重、信任,用爱感化;要善于发掘个别学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案例8-3就是体现出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而给与积极肯定,促使学生发生转变,要不怕反复,持之以恒。

常见的个别教育的方式有:直接式、接近式、提问式、启发式、鼓励式、参照式、商谈式、触动式。

【案例8-3】

北京东城区上堂子小学的李燕老师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一个小男孩未出世时,父亲就进了监狱。8个月时,母亲就将他扔给八旬的爷爷一走了之。八旬老人孤孤零零地带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其情景可想而知。上学后,他粗野暴躁、不爱学习、偷东西、打架……极缺乏教养,却极富号召力,是名副其实的“个别生”。通过家访及细心观察,发现他聪明且早熟,在粗野的表象下,他有着独生子女所不具备的品质。学校中午包伙,每个学生不限量,吃饱为止,但不得往家带。每次发现他都领很多,一个人闷在角落里吃,言称吃得多。一次吃包子,竟领了9个。同学告诉我,他每次吃完都悄悄地留下一半,带回家去,给年事已高的爷爷当作晚饭。对此事我思忖了很久。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由衷地对他说:“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聪明、善良,生活自理能力强,能照顾爷爷,这一切都非常好,如把这种精神和聪明用到学习上、讲究卫生上、爱护同学上、爱护集体上,你肯定更出色,肯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那时,老师一定亲手给你戴上红领巾。”从此以后,我不但多次像母亲般地关爱他,而且在班上充满热情地表扬他的点滴进步,给他积极的肯定,还利用他生活能力强的优势,请他帮助集体料理生活事务,做文体委员,培植他的自尊。渐渐地,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再骂人,衣着也整齐多了,不再带头闹事,不再在课堂上调皮,不再与老师对抗。他的成绩从不及格到双科都在90分以上,并成了老师的得力帮手。半年后,当我亲手给他戴上红领巾的时候,这个孩子掉下了眼泪,当着全班同学呜呜大哭。我当时也难以控制内心的情感,激动得哭了。

(可参看,探索班级工作的规律,http://www.doc88.com/p-9721857200025.html。)

(二)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除心理防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就是说教育人,首先必须了解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班级中的同学、学生家长、其他任课教师都是了解情况、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来源。

2.摸清情况,有的放矢教育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教育名篇《学记》里的一句话。班队工作者不仅要摸清学生的情况,了解其优缺点,更要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案例8-4中苏老师就是主动认错,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下对学生产生了误解,但是苏老师随后的做法是令人称赞的。

【案例8-4】

苏老师班里有不少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这些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她三令五申之后,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多大改变。最令她生气的是学习委员晓玲,也有两三次不交作业了。晓玲今天又没交作业,苏老师把晓玲叫到办公室,厉声责备道:“你怎么也这样?”晓玲不安地说:“老师,我……”“我什么我!今天放学不许回家,不完成作业,你的学习委员也别当了!”晓玲哭着跑了出去。下午上课时,苏老师看到晓玲座位空着,便问道:“晓玲呢”?“她哭着走了。她说不读书了,得回去照顾爷爷。”苏老师听后惊异地问:“怎么回事?”晓玲同村的一个学生回答说:“她爷爷的腰受伤了,只能躺床上。”苏老师后悔没听晓玲解释。放学后,苏老师来到晓玲家,只看到躺在床上的爷爷。知道了苏老师的来意后,老人说:“家里平时就我们爷孙俩,我干活,她做家务。现在我伤成这样,可苦了她了。”眼前的情景让苏老师既怜悯、又自责。一会儿晓玲回来了,看到苏老师,很诧异。苏老师迎上前说:“我错怪你了,对不起!”“老师,不怪您,可我没法上学了。”苏老师赶紧说:“学一定得上,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晓玲如释重负,笑着对苏老师说:“谢谢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

(可参看,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试卷,https://www.examw.com/teacher/zhongxue/szmoniti/555141/。)

3.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当学生有困难时,或家庭、个人遇到困难、挫折等,班主任教师要及时送温暖,安慰和帮助,这时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予其力量和信心。

当学生做了好事时,班主任要及时对他教育,肯定或表扬其事迹,并鼓励他不骄不躁,再接再厉。

当学生情绪波动,外表显示出情绪不安、焦虑时,教师要及时察觉这种细微变化,要关心和爱护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这样会激发学生对班主任教师的尊重和理解,也最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尤其是学生犯了错误已经及时承认时,班主任不是挖苦讽刺,而是应及时给予肯定,适时给予信心和力量。

当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时,也是班主任进行个别教育的有利时机。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成功,使其能够持续发展。

4.教师的个别教育要讲究时间、地点、场合

俗话说:“打铁看时候,穿衣看气候。”班队工作者进行个别教育也要看时候,早了时机不成熟;晚了会时过境迁,于事无补。

5.教师的个别教育态度要诚恳和有启发性

班队工作者需要明确个别教育的目的,谈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点必须先考虑好。态度一定要诚恳,能够推己及人,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言之成理,循序渐进,层层引导。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统一

个别教育既包括对差生的转化教育,也包括对优秀生和中等生的激励教育,这是就教育的个体对象而言的。在进行个别教育时,需要注意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有效利用集体的舆论力量、群体的引导力量对个别学生的转化作用。

乌申斯基曾说,“集体就好像一只雏鸟刚从那儿起飞的鸟窝”,是学生品德培养和意志锻炼的源泉。就教育的效果来说,个别教育还必须依靠集体教育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在班集体中,应通过集体活动、集体舆论和集体力量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基本上是在集体中进行的,集体是学生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集体教育是使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发展优良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小学生通过集体生活认识别人,对照别人言行产生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因此,班队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班集体,并在此过程中教育班里每个学生。班队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集体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舆论的约束,氛围的熏陶,影响班里每一个学生。集体自身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手段。同时,集体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和舞台。通过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学生集体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往往比单纯以教师为主的“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更为有效。

集体教育是教师面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多数是共性问题、普遍性问题的教育。集体教育中蕴含着个别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情境训练与思考(模拟训练):

(1)教师正在上课,两个学生打起来了。作为教师,怎么处理?

(2)班级学生正在操场上练习运动会项目,突然有学生来报告说学校旁边的工厂着火了,如何处理?

(3)班级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有学生不小心受伤了,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