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活动的组织实施
小学班队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班队活动组织实施得好,对儿童生命质量的提升和良好班风的形成都具有核心作用。在小学班队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班队工作者需要对班队活动过程的两端即开始和结束时间给予保障;帮助、指导班干部维持好活动现场的秩序和纪律,指导主持人,保证活动按方案顺利执行;如果活动中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小学班队工作者组织实施班队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班队活动需要调动和发挥学生干部与班队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自己指挥,同时还要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岗位、有任务、有角色,真正体现小主人的地位。
如召开“网上祖国万里行”主题班会,借助于神奇的网络,采用多媒体动画,按祖国的版图,把全班同学大致分成5组,每组8人,即:东北代表队、东南代表队、西北代表队、西南代表队、港澳台地区代表队。然后各组同学分别到各大网站上去搜寻各自所需的资料,使活动成为每个队员锻炼能力、发挥才能、接受教育的广阔课堂。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立足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活动起到指导和参谋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7]
(二)主持人“黏合”效应,突出主题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充分准备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节目”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活动主题鲜明突出,形式生动活泼。要注意发挥主持人在活动中的带头和指挥作用,通过其熟练准备的台词、幽默诙谐的语言、富于感染力的情感、饱满振作的精神和具有表现力的动作,激发和带动全班每一个同学。同时,为了让活动更具创造性,在主持的形式上,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变换主持的方式方法,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如在“网上祖国万里行”主题班会中,在主持上,可以打破传统一男一女的主持格局,分别由各组派出导游小姐或是导游先生为大家主持、介绍,使形式更为新颖,主持风格更独特,更贴近生活,更易受学生喜爱。
(三)未卜先知,预防突发事件
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尤其要注意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引导班队活动的组织者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进行分析,教育学生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一旦出现偶发事件,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进行果断处理,因势利导,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减少偶发事件对活动的干扰。要能够随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在组织文艺表演类的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突然停电的情况,在准备工作中,就应充分考虑到,可事先准备几节备用电池,以免影响活动的效果。如果事先没有准备,也可灵活将节目顺序调整一下,然后马上想办法进行处理。总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都要沉着冷静,自如应对,否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更会影响整个活动的预期效果的实现。
(四)“合伙人”参与,锦上添花
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力量的协同作用,使其为班队活动增色添彩。如邀请校领导或大队辅导员参加活动并为学生讲话,会使活动更具有教育作用;邀请科任教师参加活动,会使活动更有吸引力;邀请家长,能为班队活动保驾护航。在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中,教育者通过关心、帮助、感染、激励等措施教育儿童,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五)抓住契机,叩开心门
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要在活动中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交流思想,悉心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遇到挫折或遭受失败时,要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误区。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地掌握教育的尺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六)两副担子“一肩挑”,但不能“一锅煮”
小学班主任一般都肩负双重任务,既是班主任,又是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直接担负着辅导中队少先队工作的任务。具体包括:指导中队委员会制订好工作计划,组织好中队活动,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做好少先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使少先队工作健康有效地进行。班主任作为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一定要掌握少先队主题队会的程序。如果举行的是少先队主题队会,就一定要遵循少先队主题队会的程序。
班队会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当代小学生的特点。案例6-6中构建的班会群就是一个创新的思路,可以提升班会的实效性。
【案例6-6】
构建班会群,用体系思维提升班会实效[8]
构建班会群,提升班会的实效性。班会群是围绕某一主题,在3周内持续不断地召开的主题班会、微班会、即兴班会的班会集合。简而言之,班会群就是一个班会系列,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系列班会。班会群的本质是体系思维,即将一系列散乱的问题进行系统化整理,并以全面的、顶层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将“3周”作为一个周期,最初源于对“形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观点的相信。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和激励,习惯形成的时间与习惯本身的难度有关。习惯回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一周践行一个部分,3周正好践行完毕。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不管是教育个体还是教育群体,方法不外乎3个阶段:改变认知、树立榜样、形成习惯。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将3周确定为一个主题的循环周期。
第一周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重点解决暗示的问题,目的是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积极的认知改变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暗示。第二周用微班会的形式解决惯常行为的问题,在第一周改变的基础上,同时辅以即兴班会,让学生行动起来,用个别学生的改变激发本人与其他学生继续改变的内心渴求。第三周用微班会的形式解决奖赏的问题,在前两周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改变的渴求,将21天作为改变的新起点。
每周的任意一天(只要找到恰当的典型,无论好坏)利用空余时间组织一次即兴班会,目的是提醒、鼓励、鞭策。即兴班会是我自己生造的,我给其定义为: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教育全体学生而适时生成并及时实施的,以班级一个或几个学生为例子而进行的或表扬或批评的临时班会。
主题班会群的操作过程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表示。

比如,以“规范”为主题构建并实施的班会群。第一周主题班会的题目为:规范是练出来的!班会主要内容有:①在导入“规范”之后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片段,然后讨论最强音、最庄严、最雄壮、最帅气、最铿锵、最感动、最炫酷、最震撼、最开心、最难忘的“十最”阅兵式是怎样练成的。学生讨论后展示士兵们训练的照片与视频,从而得出“规范是训练出来的”的结论。②学生绘制在校遵守规范的思维导图,并与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③重点强调书写和学校的常规行为规范。将名家的手稿与班内同学的作业进行对比,进而导出“规范是一种品质,规范是一种能力”的结论。④布置作业:制订规范计划,完成下列表格。

即兴班会的题目为:《榜样就在身边》。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在检查规范计划表格的过程中观察那些能够按照规范表格改变的同学,将表格和规范成果做成课件(同时也可做成美篇、头条、快手等发在家长群里,扩大影响力),利用课余时间宣传。
第二周微班会的题目为:《规范成就极致——德国制造的启示》。以《工业4.0核心之德国精益管理实践》为基础,强调2009年欧洲爆发区域性经济危机,德国保持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工业4.0的兴起缘由。
即兴班会的题目为:《我比他更优秀!》,重复第一周的操作,由受表扬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三周微班会的题目为:《人人都是规范者》。内容如下:分享某一名或几名学生的规范思维导图和规范表;表扬表现优秀者;提醒需要鞭策的学生;提倡学生写规范日记,记录自己的改变历程。
即兴班会的题目为:《我的行动在哪里?》。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将前两周表现最差的学生的名字列出来,展示其思维导图和规范计划,鞭策其改进(当然,这些学生也将是班主任后期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班会群结构上可以简称为“123”,即一次主题班会、两次微班会、三次即兴班会;内容上,一线贯穿,也就是三周开了一个大班会;方法上,采用多种方式激发、鼓励、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