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与干预方法

四、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与干预方法

教师应对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管理,依据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和管理,从专业思维和视角做出最科学、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决策。通过观察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弄明白学生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具体的个案应该怎么做,如何接纳他,理解他,关注他,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关心帮助和引导他。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应的策略遏制或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客观分析,正确认识问题行为

当问题行为发生时,小学生经常因刻板印象得不到耐心的倾听,却受到惩罚,导致小学生仇视班级同学老师,严重影响了其人际交往以及正常的同伴关系,不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学校范围内可以为这些所谓“问题学生”提供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保护他们的心灵少受伤害,逐步帮他们建立和谐的群体关系,促进其行为的转变,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由于过多地比较,而忘记去倾听、关注孩子,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重其行为的结果,不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罗森塔尔效应揭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和期待会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成为教师和父母希望他们成为的那个人,正如案例8-10中所描述的。而胡乱地对学生贴上的标签,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也会让他们自认为就是那样的人,而不愿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外界对他们的评价。

【案例8-10】

小何是班里有名的淘气包,每天都有学生反映他的问题,其实也无非是上课说话、下课爱折腾之类的小事,倒没什么严重错误。虽然我不止一次地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效果甚微。

中午小饭桌时间,全班同学都在抓紧时间布置优秀语文小报展板和教室文化墙,有的忙着涂小鸟(文化墙的一种装饰画),有的忙着张贴同学们写的精美的语文小报……只有小何到处添乱,摸摸这个同学的水彩笔,动动那张刚贴上去的语文小报,所到之处令人怨声载道。在犯了众怒之后,他又蹭到我面前:“老师,今天有什么作业?”“你看全班都忙成什么样子了,你就只想着自己的作业,眼中有没有班集体啊?我看你早晚要变成作业控!”我不耐烦地回答他。

说着说着,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我对小何教育不成功的症结所在。一直以来,我的眼里只有小何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其实,他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错误较少,改错也总是最快最积极的。因为办事利索,他的时间常常绰绰有余,却不知用来干什么,只好找人说话或折腾点什么事了。

想到这里,我知道该怎么办了:“来,小何,老师给你布置个任务。你把同学们涂好色的小鸟沿整体轮廓裁下来,裁完之后再把小鸟粘贴到我们的文化墙上去。你做事麻利,心灵手巧,不干则已,一干肯定会一鸣惊人的!”还未干活就先听到我的夸奖,小何一扫刚才挨批评的不开心,乐滋滋地干活去了。在往墙上贴小鸟时,为了让小鸟呈现出飞翔的姿态,他又是粘又是折的,费尽心思,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小何专注地为班级做事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一扇教育之门正在我的面前缓缓开启。“让淘气孩子有事干”,帮助他们把精力用到正确的地方,正是一把打开这扇门的金钥匙。

(来源:徐筠.让淘气的孩子有事干班主任[J].班主任,2014(12).)

(二)先入为主,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教师应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向小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创设公平民主的班级环境,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让学生不断获得克服问题行为后的成功体验。

(三)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协商策略

对于那些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学生,教师通常需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如何遵守课堂纪律。通过协商,这部分学生会积极表达出他们努力配合的态度。协商的方法往往用在两方面,一是用于教师、学生双方会谈;二是用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会谈。

师生会谈过程是一个协调过程,包括留出时间来单独见学生,通过协商的形式来解决分歧。这个过程比较费时,因此最好是针对那些行为不当、上课从不听课的学生。要使此方法发挥作用,教师必须把学生的不当行为看作师生双方的问题,聆听学生的心声,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师生会谈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教师应持有的最基本的信念是学生的意见、想法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应仔细聆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协商形成解决办法,师生双方达成一致,可以整理成书面协议,确立双方的责任,按照达成的协议履行自己的责任。

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会谈,就是三方共同努力找到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及协商如何达成目标。目标必须具体和可能达成,会谈时学生最好在场。参与会谈的人都应该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会谈时需要强调,教师想帮助学生,让学生走向成功,不要责备学生或者家长。明确问题是由于学生没有努力造成的。例如告诉家长,作为教师,知道孩子在课堂上是有能力表现好的,只是他自己不愿意努力。制定一个可监测的,在短期内可达成的具体的目标,如果让孩子完成一个他无法达成的目标,事情只会变得更糟糕。比如约定学生能按时上课,或在未来两周内至少可以完成80%的作业。教师、家长、学生会谈时,明确达成目标和达不成目标的后果,家长和学生共同明确后果,并且确定如何承担。

(四)鼓励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有些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自控能力差。那些长期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有一些习惯性行为,而这些习惯性行为在学校的环境下往往是不合适的,在孩子的家庭生活中通常也不会得到强化。比如,一些爱打架的学生,他们就需要特定的帮助,学会正确的沟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当教师给予学生信任,相信他们能够改变,并对他们的社会交往方面进行指导,这些学生会表现得非常好。当然教师要给予这些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控力,使孩子学会在动手之前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训练学生学会自问自答,开展头脑风暴法,展示或教给学生一些策略来应对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方法训练学生对坏情绪进行疏导:“他们说了什么惹怒了你,引起了你的坏情绪?”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冷静地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自问自答的训练方法:“他们是想让你开心,还是要惹你伤心?”“他们企图让你觉得自己很弱呢,还是很强呢?”“当别人做这些事情时,是想赋予你权利呢,还是想剥夺你的权利?”学生经过思考,来找到解决他所面临的困难的方法。

(五)帮助学生学会明确表明立场

培养训练学生在问题情境时表明立场,转变认知,控制行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矛盾、误会甚至纷争。如一个学生面对一些非理性的情境,要果断走开,并同时明确表态:“我不喜欢你这样,请立即停止。”

(六)代币强化法

对于那些问题行为的学生,不仅要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行事,还要给他们一些奖励,比如特权或其他奖励形式。这会让学生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做正确的事。每日评分卡,可以配合协商策略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在每天安排的上课时间和不同科目下列出相关项目,如出勤情况、同学间的合作、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同学间的交流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与一定的分数相关,分数可以累积。统计完分数后,给予学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行为反馈。这种方法使用的初期,可以是教师主导评分,随着学生问题行为的减少,可以让学生给自己评分,当教师的打分和学生的打分相对一致的时候,让学生自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

拓展资料

代币管理单[6]

(七)建立班级约定,用爱唤起学生集体荣誉感

针对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与矫正,需要教师集民主与权威于一身,需要科学的理性、智慧的艺术,温暖关心学生,该严厉时严厉,能够及时应对违纪行为,坚持一致性,尽可能保持公平。在实践与反思中调整关爱的方法与策略,在研究与提升中完善教育行为,才能智慧地引领学生走向“明亮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约定,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帮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改变。

课后思考题

1.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辩证关系。

2.试析小学班队建设中个别教育的作用与形式。

3.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展开个别教育?

4.举例说明小学生常见问题行为有哪些?如何有效实施教育?

【注释】

[1]张艳芬,王颖.小学班主任工作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87.

[3]廖全明.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45-46.

[4]廖全明.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45-46.

[5]朱文雄.班级经营[M].高雄:复文出版社,1992.

[6]胡东华.“霸王龙”的转变——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