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通常是指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高出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他们聪明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守纪律和不惹是生非;富有进取精神,处处不甘落后,严格要求自己,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和较强的判断力,不轻信和盲从,遇事有自己的见解;具有较强的荣誉感,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竭尽所能为集体争取荣誉;具有不畏困难的意志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有威信,是学生中的骨干,也是班队工作者的助手。虽然对优秀生的定义很少有歧义,但实际上一些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往往把优秀生仅仅看作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前,这种片面的想法是比较普遍的。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班主任容易忽视对优秀生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指导,导致一些长期笼罩在光环下的优秀学生,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想不开,做出超乎人们想象的事情。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他们,要注意发现、防止和消除优秀生可能有的甚至已经有的缺点和弱点,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
通常人们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但分数往往掩盖了优秀生的缺点、弱点。优秀生可能由于优秀成绩的激励,而一味地埋头读书,不问政治,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愿做班级工作;也可能因为成绩优秀而高高在上,骄傲自大,脱离群众,从而使自己陷入仅仅与少数几个人交往的人际圈子中,不能融入群体生活的大环境。一部分优秀生存在既自负又自卑的双重性格。对于此类优秀生,班主任就应当多进行一些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将来的社会是团结协作的社会。还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心理品质,避免他们产生双重人格,即在学校一副面孔,在家里又一幅面孔。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使优秀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
(一)优秀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偏差
优秀生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也伴随有不足之处。对于优秀学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产生思想偏差。
1.优越感强,容易滋生傲慢、虚荣心理
优秀生在家中是家长赞、邻居夸,在班上是老师爱、同学敬。久而久之,他们容易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了不起,以自我为中心,喜好指挥别人,教训别人,缺乏互相帮助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他们自视清高,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不愿与普通同学有较多的交流。由于在家长的表扬,教师的重视,同学的羡慕中成长,他们自尊心很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其他同学身上的各种优势,不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不能容忍别人的长处,受到表扬时就沾沾自喜,挨批评就难以承受,总想在集体中保持自己的优势。他们讨厌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圈子里,容易滋长唯吾独尊的思想,傲慢自负。案例8-5中的这个同学就是滋生了傲慢自满的心理,虽然很有能力,但是在同学中间失去了支持。有个别学生为了取胜,吝啬对同学的帮助,总想事事光耀于人前,出人头地,如果有人强于自己就会有意贬低别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他们在学习上有不认输、不服输的好胜心,如果不节制的话,发展下去就会变成虚荣心理。他们甚至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弄虚作假,维护自己的“强者”地位。这种只关注自己的成败,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思想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矫正,将会对其本人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乃至给将来的社会带去不利的影响。
【案例8-5】
欣欣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班长,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能歌善舞。这次,班上又要进行班干部竞选,欣欣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满以为会得到最高票数,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落选了。欣欣怎么也想不明白。后来,班主任和她一起分析了原因:虽然她能力很强,也为班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她总爱自以为是,对同学呼来唤去,如果同学有不同意见,她总是坚持己见,有时还爱撂挑子。
(参见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提分题,https://www.examw.com/teacher/xiaoxue/zhishimoniti/370010/index-2.html。)
2.耐挫力差,害怕失败
大部分优秀生从小开始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班干部,事事称心如意,一帆风顺,缺乏挫折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便形成了自负、骄傲、虚荣的性格弱点,只接受赞扬,不能容忍批评,妒忌心理也由此而生。特别是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优秀生聚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不再是顶尖儿的,他们往往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类学生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很弱。本来一次两次的考试不能说明什么,但他们自我评价太主观、太片面,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自负走向自卑。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潜力,从积极走向消极,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精神萎靡不振,自暴自弃,轻者“泯然众人中”,重者甚至会变坏转差。
由于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许多孩子在成长的速度方面,的确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学业成绩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校里,他们是老师的“爱生”,同学们进步的“偶像”;在家里,他们是父母引以为傲的“骄子”。生活在一片充满赞扬声的环境中,给一些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慢慢地他们背上了“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思想包袱。还有一些学生选择避开对自己形成威胁的竞争对手,为了避免“惨遭失败”,而放弃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有的学生只听表扬听不得批评,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有个别学生会因为换了一个不大了解自己优点的班主任,或升到一个新班级,而产生与老师消极对抗的情绪,与班集体格格不入,从而走向先进的反面。
3.只注重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发展差
在不客观的优秀评判标准下,优秀生往往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素质的养成,比如道德品质、交往能力等。有的家长和教师也“以一优遮百丑”,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助长了他们的片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部分家庭在对孩子提供物质满足的同时,削弱了对孩子承担家务义务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投入巨大的精力与财力,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各种特长。但是他们很少注意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给孩子提供任何劳动的机会。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老师们常常听到的是,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事都不用他做,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是造成某些优秀生缺乏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原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是父母的普遍心理,但有的家庭不恰当地施加压力,使学生的上进心掺杂了“私利”的成分,背上了“只有学习成绩好才好向父母交代”的包袱。这样,当他们达到了一定的目标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再继续努力,自我陶醉在已取得的成绩里。一旦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他们就觉得一切都完了,感到没有前途,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4.循规蹈矩,缺乏创新
还有部分“优秀生”在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方面明显滞后。这些学生往往是遵规守纪的“小绵羊”式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沿着学校和家长制定的轨道,缺少破旧立新的欲望。加上追求效果上的“100%”,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发展,求“稳”多于求“新”。
当然,并不是每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都存在这些问题。但在一部分优秀生的优秀成绩和出色表现的背后,的确潜藏着许多不良道德及心理品质,其表现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品质的缺陷已经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经不起摔打、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这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后进生”转化工作不同,这类学生的不良品行和心理素质具有潜藏性,容易造成教育者的疏忽。因此,优秀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缺陷及其矫正,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优秀生的教育策略
优秀生思想基础较好,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刻苦,在学习、工作中常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班级建设的排头兵。但是,由于与其他同学所处的地位不同,成长进步的条件存在差异,在思想上、理想上的追求不一样,优秀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管理教育中要辩证地看待优秀生。班队工作者既要看到优秀生积极的一面,更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潜在的不良因素,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班队工作者需要了解优秀生的心理状况,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明辨是非曲直,使管理教育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在实施管理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1.高标准,严要求,使优秀生更优
班主任对优秀生不能局限于一般化要求,而要“另眼相看”,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帮助他们确定更高的目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掌握好表扬与批评的分寸,不可放松优秀生管理。一味地表扬,把他们捧上天,会助长不良思想的滋长。又要防止目标超越客观实际,导致优秀生思想接受不了。需要教导优秀生,让他们知道目前所处的状态不是固定的,应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对学习的良好兴趣和钻研精神;在思想品德方面应做表率,保持良好的学习和思想状态。教师应使其明确,对于学校提出的各种常规要求,优秀生需要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好。
对优秀生的教育还需要注意场合,不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揭短,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教育他们学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使他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他们经过一番努力能够达到的,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耐挫力。
2.重视对“优秀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对优秀生的培养,不能轻视挫折教育的巨大作用。部分优秀生心理承受力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帆风顺。要让优秀生对挫折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使其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制造一些逆境。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没有经受过挫折和打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就无从谈起。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寸步难行,对于强者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作为班队工作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遭受挫折时,必须帮其克服消极的一面,发扬积极的一面,将挫折转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3.教师秉持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提升“优秀生”的整体素质
班主任应树立全优观念,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或只凭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对优秀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善于找出他们的不足,不能一叶障目,因为某个方面突出就忽视其他方面。要主动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并帮助他们确定新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
对待只注重学习、成绩好的稳定型优秀学生,在管理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逐步确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不断升华其思想境界。摇摆型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要求上进,一般是因为某种原因,为了某种目的,一旦受到挫折,目的和愿望没有达到,思想就会出现波动。对这部分学生,要注意调动积极因素,帮助他们端正争当优秀生的动机,引导他们向稳定型发展。在管理教育中要研究工作方法,以鼓励为主,批评要恰当,事实允许反复,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育内容上,应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要求不宜过多,起点不宜过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案例8-6】
开学初,我们班有一个叫刘小英(化名)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好像很孤独,而且每天在上课前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进教室,甚至有时还迟到。由于他的成绩很优秀,我也就对他网开一面,没有在意。直到他有次旷课了,才引起我的重视。课后我找他谈心,他除了流眼泪,一言不发,我也很着急。他家离校很远,后来我骑着自行车去了他家,进行一次家访。结果了解到,他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弟弟和多病的爷爷。他不但自己要做饭、洗衣,还要照顾弟弟的起居。他每天都是如此,所以到校很迟。尽管这样,他自己早饭有时也顾不上吃。我看着他们一家挤在两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看着我那瘦弱、脸色发黄的学生,再联想到他迟到时那种内疚的表情,我的眼睛湿润了。后来我还了解到他爷爷有时给他三元、五元买方便面吃,他也舍不得花。课后我再次找到他,从身上掏出五十元钱塞进他的手里,并告诉他:“要想成绩好,首先把身体要搞好。”在一次周会课上,我把刘小英的情况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也都纷纷主动帮助他、鼓励他,让他走出了生活的困境,走出了心理的阴影。
(可参见,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农村“留守学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123/65006829.shtm。)
4.利用“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扶教育,转变“优秀生”
要引导优秀生开展好“两个互助”活动,即在优秀生的管理教育中开展先进与先进、先进与后进的互助活动。先进与先进互助活动,有利于先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相互团结,更好地发挥先进集体的作用。先进与后进的互助,可以有效地防止先进、后进两脱节的现象。在互助中先进学生可以不断向后进学生传播知识和先进思想,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一道进步。
事实上,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对其他同学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大促进的。我们应该更为有效地利用这项工作对优秀生纠偏教育的正迁移。开展“一帮一”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每一个行为文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去帮助一个学习较困难、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在两个人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优秀生”增强了责任意识,体验了帮助“后进生”的艰难,磨炼了自己的意志,而且在这种同学间的密切交往中,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更有意义的是,他们从“后进生”身上也可学到自身所缺少的某些良好品质。
这种活动,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所需要的优势互补原则。如何把“后进生”转化工作与“优秀生”的纠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均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5.激活优秀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优秀生大多天资聪颖,反应快,对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能较迅速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很快形成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定势。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行为中的不足或错误,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等到“铁”凉了才打,将会大大增加矫正的难度。
敏感是优秀生的共同特点。教师在与他们谈话时应点到为止,不要老是盯着一件事不放。“得饶人时且饶人”,应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处理问题时,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