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无器质性原因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以青中年多见,症状以上腹胀满最常见。目前认为FD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包括胃酸分泌异常和胃、十二指肠黏膜对酸的高敏感性,胃肠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和应激,基因多态性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FD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不一,可反复发作。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反酸、烧心、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亦可以一组症状出现。其中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就有饱感,因此摄入食物明显减少。恶心、呕吐常出现于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物多为进食的当餐食物,极少会呕吐隔餐食物。FD患者常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查体常无明显阳性体征,有的有中上腹部压痛。
2.辅助检查
(1)胃排空时间检测:给予患者一定热量的饮食,通过同位素核素(食物经过特殊标定)或超声检查法了解胃的运动及排空情况。亦可通过X线检查法检测胃排空时间,即在标准试餐后立即吞服小钡条胶囊,在X线透视下,计算进餐后不同时间胃内小钡条排出的数量,从而计算出胃排空率。此外,还可通过MRI法检测胃排空功能,但此方法价格昂贵,操作复杂。
(2)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约50%的FD患者可有胃电图异常,如胃动缓慢、胃动过速、慢速节律紊乱、节律失常等。
(3)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FD的病因之一,一般用非侵入性方法进行检查,常用的是C13或C14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
(4)内镜检查:主要用于除外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
3.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前多采用罗马Ⅲ标准诊断FD,要求病程至少有6个月,近3个月有症状,且必须包括下列一项或多项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证据。FD还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种亚型,但部分患者可有重叠(表2-1)。
表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型

存在以下“报警征象”时,应进一步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40岁以上首次出现症状;明显消瘦;贫血、呕血或黑便;发热;腹部包块等。
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肿瘤、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慢性肝病、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慢性胰腺炎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生活规律,保证睡眠,调整心态。
2.药物治疗
(1)抗酸剂:是治疗消化不良最常用的药物。对酸相关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作用时间短,需多次服用。
(2)抑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H2RA)。
(3)促动力药物: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首选促动力药物。常用的促动力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4)胃黏膜保护剂:常用的是硫糖铝、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等。但有资料显示胃黏膜保护剂的疗效并不优于安慰剂。
3.根除幽门螺杆菌 尽管幽门螺杆菌与FD发病的关系尚存争议,但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改善。目前认为若FD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应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4.精神心理治疗 对常规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适量的抗抑郁药物。
【预后与随访】
因FD症状常常反复发作,很多患者精神心理负担很重,有些患者恐病,疑病,此时症状不易消失。在临床上,经上述治疗仍无明显疗效的,除关注患者的依从性外,还应注意进一步检查除外隐匿的、尚未被发现的器质性病变。
(张玲 邹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