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一、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通过隧道内镜技术进行肌切开的内镜微创新技术,2008年首次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治疗。我国起步于2010年,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开展POEM手术治疗最多的国家。与外科Heller手术一样,POEM手术于胃镜直视下进行肌切开,LES梗阻可以得到即时解除,疗效肯定。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并影响生活质量者均可进行POEM手术。

2.禁忌证

(1)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心、肺等器质性疾病等无法耐受手术者。

(2)食管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而无法成功建立黏膜下隧道者。

(3)食管下段或EGJ明显炎症或巨大溃疡者,为POEM手术的相对禁忌证。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器械准备 使用的最基本设备包括:带附送水钳道内镜;CO2灌注装置;透明帽、切开刀、注射针、热活检钳、金属夹等;内镜专用的高频电发生器等。所有器械应符合相关消毒灭菌要求,一次性物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2.患者准备 通过病程、症状评分、既往治疗情况及多种术前检查,完成患者信息登记,明确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及分级,评估手术的难度及预期效果。严重肺部感染病史者术前行肺功能检查。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告知可能获得的益处和风险。术前流质饮食2日。手术当日行内镜检查,确认食管内无内容物潴留,为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并预防麻醉过程中的反流误吸。

3.术后处理 术后当日禁食、补液、半卧位、心电监护,观察有无颈部和胸前皮下气肿。术后静脉使用PPI3日。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但用药总时间不应超过48h;对有气胸、大量出血、高龄患者及免疫缺陷人群,可酌情延长。术后胸片、胸部CT检查,了解有无纵隔气肿、气胸、气腹和胸腔积液等。常规术后3日进食流质,术后2周进食半流质,术后口服PPI制剂4周。

【手术过程】

1.麻醉及体位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术前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参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抗生素使用原则,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手术步骤

(1)食管黏膜层切开:胃镜前端附加透明帽,确定EGJ距门齿距离。常规于EGJ上方10cm处行食管壁黏膜下注射。纵行切开黏膜层1.5~2cm,显露黏膜下层。

(2)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沿食管黏膜下层自上而下分离,建立黏膜下“隧道”直至EGJ下方2~3cm。

(3)肌切开:完全、有效、足够长度的肌切开是保证POEM疗效的关键。胃镜直视下从“隧道”入口下方2cm处开始,从上而下、由浅而深纵行切开环行肌束至EGJ下方2cm以上。依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POEM手术经验,连同纵行肌在内的全层肌切开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并未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对于症状严重患者,可进行全层肌切开。

(4)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将黏膜下“隧道”内和食管胃腔内气液体吸尽,冲洗创面并电凝创面出血点和小血管;多枚金属夹对缝黏膜层切口。

【并发症及处理】

1.术中并发症

(1)黏膜层损伤: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黏膜层损伤甚至穿孔,可在肌切开完成后于食管腔内采用金属夹夹闭,必要时胃镜监视下放置胃肠减压管。

(2)术中气肿、气胸和气腹:术中皮下和纵隔气肿常无需特殊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术中发生严重气胸者,予胸腔闭式引流后,常可继续手术。术中明显气腹者,通过穿刺针于右下腹麦氏点穿刺放气后,常无需特殊处理。建议内镜治疗中使用CO2灌注,一旦发生气肿、气胸或气腹,CO2可很快吸收,症状得到及时控制。

2.术后并发症

(1)皮肿、气胸和气腹:术后如有纵隔、皮下气肿及轻度气胸(肺压缩体积<30%),患者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SpO2)>95%,常无需特殊处理;对于肺压缩体积超过30%的气胸,可使用静脉穿刺导管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对于膈下少量游离气体,无明显症状者,气体一般可自行吸收;如腹胀明显,可行胃肠减压,必要时可用14G穿刺针进行腹腔穿刺放气。

(2)胸腔积液:POEM术后胸腔积液发生比例为40%左右。积液量少、无发热者,一般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对于较大量胸腔积液、影响呼吸、高热者,及时于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3)出血:POEM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低。由于食管下段肌间隙小血管及侧支循环较为丰富,手术时应随时冲洗创面,对于创面出血点及时电凝,彻底止血。术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胸痛进行性加重或呕血黑便,应考虑“隧道”内出血可能。术后CT检查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显示隧道内血肿。及时行胃镜探查,将创面及黏膜下隧道内的积血清除,尽可能暴露创面,用热活检钳电凝止血;如不能明确活动性出血点,可用三腔管食管囊压迫止血。

(4)感染:主要包括黏膜下“隧道”感染、纵隔感染和肺部感染等,是POEM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术前食管清洁不充分,术中、术后黏膜下隧道内出血和积液等。因此,术前应充分清洁食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气管插管过程中防止误吸;术中创面严密止血,夹闭“隧道”入口前反复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保证黏膜切口夹闭严密确切。术后肺部炎症、节段性肺不张者,加强化痰、静脉应用抗生素。

(5)消化道瘘:主要包括食管纵隔瘘和食管胸腔瘘等。保持食管黏膜完整性是预防瘘的关键。术中需尽量减少黏膜层损伤,对于出现的损伤尤其是穿孔,采用金属夹夹闭;保证“隧道”入口夹闭严密确切。一旦瘘出现,可采用金属夹夹闭或食管覆膜支架堵塞瘘口,同时行胸腔闭式引流等,保持通畅引流。

3.远期并发症的监测 远期并发症主要为胃食管反流。术后每1~2年应定期随访,评估有无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并行胃镜检查观察有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必要时可进行24h食管pH监测,进一步确诊胃食管反流。对于胃食管反流者,给予PPI治疗常可以有效控制。对于年龄大、病程10~15年以上、近期体重减轻明显患者,应警惕贲门癌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