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大内镜
近年来,随着电子内镜技术的发展,放大内镜已经逐步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可变焦、高清晰及良好的可操作性,逐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的电子放大内镜放大倍数可达100倍左右,其放大倍数介于肉眼和显微镜之间,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等微细结构的变化,结合染色内镜或窄带成像,能进一步提高消化道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率。放大内镜诊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①质的诊断:鉴别正常上皮、组织异型程度和上皮性肿瘤(腺瘤和癌)。②量的诊断:判断癌浸润深度和范围。为内镜下黏膜切除、黏膜剥离或外科手术之间的界限,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依据。
【术前准备】
同“染色内镜”。
【操作技巧】
(1)调整病变位置,提高放大图像光亮不足。
(2)调节注气量:充分注气,可有效限制消化道蠕动,病变也得到充分展开;但如进一步加大注气量,患者会有腹胀、腹痛等不适。
(3)利用呼吸:病变会随着呼吸运动在呼气时远离镜头而吸气时接近镜头,可在吸气时抓住病变接近的一瞬间固定图像,或摄影时嘱患者屏气。
(4)装透明帽:透明帽可直接接触欲观察部位,固定镜头和病变间的距离,但这种方法易致病变部位出血,所以应尽量轻地接触病变部位,并尽快观察。
(5)减小扩大倍率:不可能一次获取满意的高倍率图像,应减小扩大倍率、增大焦距,从低、中倍率开始,可扩大观察范围使放大观察变得容易。
【临床应用】
1.Barrett食管 日本学者Hideke Toyoda根据对Barrett食管患者病理活检结果提出了新的分型标准,共分为3型,Ⅰ型为小圆凹型,为胃体、胃底腺黏膜上皮;Ⅱ型为裂缝、网状型,病理为贲门腺黏膜上皮,部分有壁细胞,少数为肠化生上皮;Ⅲ型为脑回绒毛型,又分为3个亚型,即脑回型、绒毛型和混合型,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
2.食管早痛诊断 放大内镜主要是观察食管黏膜及其血管纹理。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是由黏膜下引流静脉分出的树状血管,正常为环形。根据IPCL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癌肿的浸润深度,如早期食管癌可见IPCL的扩张、蛇行、形状不均,当癌浸润到黏膜下层时IPCL几乎完全破坏、消失,出现异常的肿瘤血管。
3.早期胃癌 放大内镜所观察到的精细黏膜结构和微血管特征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有助于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诊断。早期胃癌在放大内镜下表现为胃小凹呈条纹状、网络状,局部微血管出现紊乱的肿瘤血管及集合静脉、真毛细血管网消失。
4.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而胃黏膜肠化生在CAG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大肠化生,具有癌变的趋向。通过放大内镜识别微小凹形态进行诊断。
5.大肠肿瘤性病变 在普通内镜下,正常结直肠黏膜呈粉红色,肠壁表面光滑无绒毛,黏膜下血管走行纹理清楚,结肠肠壁有隐窝形成并存在大量腺管开口,但在普通内镜较难观察。用放大内镜观察结直肠黏膜的隐窝形态及VS分型有助于判断病灶良恶性和浸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