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

第七节 结核性腹膜炎

【概述】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任何年龄皆可发病,尤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多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盆腔结核蔓延而来,少数可由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至腹膜潜伏,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重新活动所致。另外,腹膜透析患者结核菌可直接感染腹膜。约1/3腹膜结核伴有活动性肺结核,1/3患者肺部只有非活动性的纤维病灶或钙化灶,另有1/3患者肺部可无异常发现。腹膜结核的病理表现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临床上常混合存在,也可随病变的发展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渗出型表现为腹膜充血、水肿,表面纤维蛋白渗出,可见黄白色或灰白色弥漫粟粒样小结节。粘连型表现为大量纤维蛋白沉积使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及肠管间发生粘连,形成包块。严重时内脏紧密粘连,肠襻和其他脏器紧密缠结,因受到压迫与束缚可发生肠梗阻。干酪型则以干酪样坏死病变为主,为本病的重型,并发症常见,可形成结核性脓肿或窦道、瘘管。本病发病缓急和症状轻重不等,主要取决于有无原发病灶、感染途径、人体免疫反应的差异以及病理类型。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

(2)伴有腹膜外结核或肺结核病史。

(3)多有发热伴腹胀、腹痛、腹泻、乏力和消瘦。发热是本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以低热与中等热最多见。渗出型、干酪型病例常有弛张热,少数可呈稽留热,伴有明显毒血症状。大多数患者可有腹痛,隐痛或钝痛多见,常由于腹膜炎症或肠粘连、部分肠梗阻及腹腔内其他脏器活动性结核病灶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及结核毒血症状引起腹泻、腹胀。晚期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消瘦表现。

(4)腹壁柔韧感,伴或不伴有腹水、腹块体征。腹壁柔韧感是因腹膜增厚、腹壁肌张力增高、腹壁与腹内脏器粘连引起的腹壁触诊感觉。较常见于典型的粘连型腹膜炎。需与腹腔恶性肿瘤鉴别。

2.辅助检查

(1)血沉增快,伴轻或中度贫血。

(2)腹腔穿刺腹水检查可获得草黄色渗出性腹水,偶呈混浊或淡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定量多>30g/L,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清腹水清蛋白梯度(serum 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11g/L,腹水腺苷脱氨酶(ADA)升高。普通细菌培养阴性。

(3)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国内采用国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进行皮试。假阳性率高,阴性不能排除。

(4)外周血及腹水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结核感染者体内存在特异性效应T淋巴细胞,当再次受到结核菌抗原刺激时会释放γ干扰素。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TSPOT.TB),以结核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和10kDa培养滤过蛋白(CFP-10)肽段库为刺激原,检测外周血及腹水中特异性释放γ干扰素的T淋巴细胞,从而检测结核感染。该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不受卡介苗和环境分枝杆菌的影响,患者免疫状态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微。

(5)腹部平片可发现肠梗阻或散在钙化点,X线钡餐检查可见肠粘连表现。胸部X线见到肺部钙化灶或硬结影像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诊断。

(6)腹腔镜检查发现腹膜弥漫性、散在的粟粒状黄白色小结节。

(7)若腹腔严重粘连致腹腔闭锁,可行腹膜活检。

(8)诊断困难者,必要时剖腹探查。

3.鉴别诊断

(1)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须与克罗恩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病变、慢性阑尾炎、非结核性部分肠梗阻或慢性盆腔炎进行鉴别。其中,小肠型克罗恩病常以慢性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要症状,与本病鉴别困难,必须仔细寻找腹外结核证据。急性腹痛常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鉴别。

(2)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者:特别注意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如肝硬化、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等门脉高压性腹水(SAAG常≥11 g/L)以及卵巢良、恶性肿瘤。此外,应排除消化道肿瘤腹腔转移的可能。腹水顽固不退者还应与慢性胰源性腹水鉴别。

(3)以腹块为主要表现者:必须与胃、肝、结肠、卵巢恶性肿瘤鉴别。鉴别困难者,需剖腹探查。

(4)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如热型为稽留热、白细胞计数偏低,也有因粟粒性肺结核而肝脾大者,必须与伤寒鉴别。弛张型高热者还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败血症,发热伴消瘦、贫血或伴有腹块者,需与淋巴瘤鉴别。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主要为:早期诊断、彻底治疗、合理用药、避免复发,同时治疗其他器官结核病,注意调整机体的全身情况,以增强患者抵抗力。

1.一般治疗 病情活动时,应卧床休息,其后视体力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应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无肠梗阻者可正常进食,有肠梗阻时应视胃肠道承受情况给予胃肠内或肠外营养。

2.抗结核治疗 用药原则参见肺结核部分。对血行播散伴有严重结核毒血症以及主要是渗出型的患者,在足量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考虑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对症治疗 腹水过多有压迫症状时,可适量放腹水。为加快腹水的吸收,减少其后的粘连和缓解发热等中毒症状,也可在应用足量抗结核药物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短期的类固醇激素。

4.手术治疗 完全性肠梗阻、肠结核穿孔或肠系膜淋巴结破溃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广泛粘连、干酪型患者以及腹膜外活动性结核者,为手术禁忌证。

【预后】

合并肝硬化、艾滋病或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

(徐蓓莉 沈锡中 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