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源性异物
【概述】
外源性异物是吞食异物入胃,常见的有纽扣、义齿、钱币、动物骨刺等。多数胃内异物可自行排出胃腔,自肠道排出体外,很少引起不适或只有轻微的上腹部隐痛、胀满、恶心等症状。异物较大时,可嵌塞于幽门、十二指肠空肠曲、回盲瓣等部位。异物阻塞于幽门时,患者常感上腹痛、腹胀、呕吐。异物对胃肠黏膜直接损伤,可造成局部黏膜糜烂溃疡、消化道出血。引起穿孔时则有腹膜炎表现。针类锐性异物可刺破胃肠壁而形成局限性小脓肿或肉芽肿,也有可能穿透胃肠壁而移至腹腔等部位。
【诊断要点】
胃异物的诊断并不困难,误咽的异物多有将物品放在口内意外咽下的病史。金属异物可做X线检查,确定是否有异物存在及其位置。非金属异物只能用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确诊。
1.X线检查 金属异物和镶有金属部分的胃异物,X线检查可确定异物的形态、大小、数量及其位置,并可动态观察异物移行情况。非金属胃异物X线检查宜采用稀钡或气钡对比造影,可以显示胃异物的轮廓、位置。
2.胃镜检查 只要异物吞入时未造成食管损伤或嵌顿者,无论是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异物均可采用胃镜检查。尤其是X线不能显示的非金属异物,凡有可靠的异物吞入史便应常规胃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治时机。有些患者虽有确切的异物吞服史,但无X线和胃镜检查设备,患者又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出现,可密切观察,并仔细检查大便是否有异物排出。
3.实验室检查 从粪便中检查是否有异物排出。
【治疗原则】
1.自然排出法 约90%误入胃内的异物可自然排出。但少数尖锐的异物(假牙、缝衣针、刀片等)和有毒物品(含强碱的电池等)易损伤消化道黏膜而致胃穿孔,并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此时应对异物进行积极处置。异物自然排出的平均时间约为5日。一般来说,圆形异物>2cm,长形异物大于5cm×2cm,且边缘钝者,可给予液状石蜡或泻药等药物帮助其自然排出。必要时可行内镜或手术取出。
2.内镜取出法 经内镜取出异物,方便简单,效果可靠,并可免除手术之苦,是胃异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1)禁忌证:①估计异物一端部分或全部穿透消化道者,或在消化道内形成严重嵌顿者;②某些胃内巨大异物,无法通过贲门及食管取出者;③吞入用塑料、橡皮包装的毒品者;④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2)内镜取出胃异物时,应注意其方式和方法。
1)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应详细询问吞食异物史,了解异物的部位、形状、大小及吞食时间。根据需要摄颈部、胸部X线片或腹部平片,确定异物所在部位、性质、形状、大小,有无消化道内嵌顿及穿透管壁的征象。但切忌吞钡透视(骨性及透光性异物除外)或吞含有棉絮的钡剂检查,否则延误内镜处理时机,甚至造成感染等严重后果。术前宜禁食4h以上,以防胃内容物反流影响操作视野。
2)根据异物形态选取合适器具和处理方法:①尖锐、不规则异物:如鸡骨、鱼刺等坚硬异物,可用鼠齿钳、鳄口钳或网篮抓牢,将异物自刺入部位退出,注意使异物长轴与食管平行缓慢退镜。②扁平状异物:如手表、钥匙、硬币、纽扣、纽扣电池、锯条、刀片、发卡等,多用鼠齿钳、鳄口钳夹取,出镜时应将异物最大径线置于腭面,使其较易通过环咽部。如手表取出,侧缘取左右位。③长条形棒状异物:常见的如钢笔、圆珠笔、竹筷、牙刷、体温计、玻璃试管、长电池等,用圈套器和网篮套取常可成功。此类异物取出时,应使患者头尽量后仰,使咽喉部与口咽部成一直线,以利于异物通过。④球形异物:如玻璃球、果核等,圈套取出易脱落,多用篮式或四爪异物钳套紧或抓紧随镜取出。⑤钥匙、戒指等有孔的异物:可用拉线法取出。线的一端留在外,用活检钳将另一端送过异物的孔中,再在孔的另一侧钳起,形成一襻后拉出。
3)并发症:①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穿孔:几乎所有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在处理异物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及出血,轻者无须特殊处理,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均可恢复。少数情况下可导致较严重的消化道损伤而发生大出血,异物穿入消化道壁,甚至穿孔,尤其是尖锐、长条异物及嵌顿异物,更易发生,一旦发生,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②感染:可为消化道黏膜损伤继发感染或钳取异物时引起吸入性肺炎(尤其是婴幼儿)。应尽早应用抗生素等处理。
3.手术取出法 当异物大而停留于胃内,或胃镜治疗失败,或尖锐异物及有毒异物已经进入小肠,对机体造成危害者,应及时手术取出异物。
【预后】
及时发现并确诊,经内科治疗,内镜下取物或外科治疗,临床预后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