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是指应用特殊染色剂(染料等)对消化道黏膜染色,黏膜结构比未染色时更加清晰;观察病变时,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得到加强,轮廓更加明显。结合新型的放大电子内镜,可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隐窝、腺管开口的形态、黏膜下血管的分布,对早期黏膜病变的诊断效果优于普通内镜。
【原理】
1.对比法 色素喷洒于胃黏膜表面后,滞留于胃黏膜皱襞和沟凹之间而不能使胃黏膜着色,显示黏膜面的细微凹凸变化及其立体结构,借以观察胃部极微小的病变。
2.染色法 与对比法相反,染色法是指色素浸润消化道黏膜或被其吸收使之染色。根据染色与否及染色的形态特征,可以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3.反应法 利用色素在特定的消化道黏膜环境中起特异化学反应,不同消化道黏膜环境中化学反应的差异通过色素变化来表现,由此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4.荧光法 色素在消化道黏膜严重炎症或癌变区域常能观察到集中和积聚倾向,具有荧光性能的染料经口服或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经对应特定波长的光照激发后可以产生特征性的荧光。
【常用染色剂】
1.亚甲蓝 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又称次甲蓝、美蓝,主要通过吸收活跃的细胞染色,其深蓝色与胃肠道黏膜的红色形成对比。正常的小肠细胞、结肠细胞、胃的肠型化生上皮和食管的特异性肠化生上皮均可被染色,食管鳞状上皮、胃上皮和胃型化生上皮不被染色,食管鳞状上皮或贲门柱状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或癌多表现为染色不良或不染。
2.甲苯胺蓝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TB)是一种细胞核染色剂,由于恶性肿瘤细胞核内DNA含量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核的含量,所以使用甲苯胺蓝染色后,肿瘤细胞染色较深,与周围正常上皮的界限更为清晰。
3.卢戈液 卢戈液(Lugol's solution)又称复方碘溶液,是一种含碘的可吸收性染色剂,与非角化的鳞状上皮中的糖原有亲和力,结合后使之染色,而癌变或不典型增生的黏膜细胞因代谢旺盛,细胞内糖元明显减少或消失,遇碘溶液不着色或淡染,使病灶与正常黏膜界限更为明显。
4.靛胭脂 靛胭脂(indigo carmine,IC)又称靛红、靛卡红、靛蓝二磺酸钠,是一种黏膜非吸收性染色剂,染色后,深蓝颜色充填到平坦溃疡的缝隙、糜烂灶、黏膜皱襞、隐窝等,可将病变的范围及表面形态清楚地显示出来,能提高平坦型和凹陷型癌以及其他异常陷窝的观察。
5.刚果红 刚果红(congo red,CR)是溶于热水的茶红色粉末,当胃黏膜表面pH<3.0时呈黑蓝色,pH>5.0时呈红色。
【检查前准备】
消化黏液的残留对于染色内镜下色素配洒后的观察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色素配洒前,需要使用黏液清除对黏液进行清理。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察视野,通常于检查前20min肌内注射解痉剂,注射完毕5min后服用含有蛋白质分解酶、碳酸氢钠与去泡剂的混合制剂,服用后转动体位,使混合剂能与胃壁充分接触,从而获得最佳的观察视野。
【临床应用】
1.Barrett食管 此方法可以减少传统方法活检组织块数,提高Barrett食管患者特异性肠化生的检出率。
2.早期食管痛 染色内镜是一种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检查方法,普通内镜发现病灶后,应用染色技术可以明确病变的形态和范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食管碘染色,染色剂是复方碘溶液,即卢戈液。
3.早期胃癌 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的应用较少。一般常用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结合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的形态改变,包括胃小凹形态的改变,如黏膜表面凹凸不平、糜烂、黏膜的颗粒样隆起,胃小凹细小化,变平或消失,腺管开口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等,还包括病灶表面毛细血管的改变,如正常毛细血管网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新生毛细血管网,模糊不清等。
4.大肠肿瘤 应用内镜染色技术观察病变范围及表面形态。通常使用0.4%靛胭脂染色,靛胭脂不被黏膜吸收,充填于黏膜表面的腺管开口处,使病变的范围及表面形态清楚地显示出来,大体观察后可采用放大内镜对黏膜表面的腺管开口形态进行观察,大致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