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镜检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第三节 十二指肠镜检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目前应用的十二指肠镜均为侧视镜,主要用于正面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并不作为上消化道病变的常规检查手段。与普通胃镜相比,主要特点是在大旋钮内侧增加了抬钳钮结构,通过旋转抬钳钮来控制在工作通道出口处抬钳器的抬举动作,继而协助进行乳头切开、胰胆管插管等操作,轻便灵活。十二指肠镜有诊断和治疗2种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自1968年Mccune初次报道以来已有30年的历史,已成为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CT、MRCP等技术的发展,单纯以诊断为目的的ERCP已少用。

【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临床上诊断或怀疑胰胆管疾病,超声、实验室检查或CT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者皆为ERCP的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

(2)怀疑为肝胆系及壶腹部恶性肿瘤者。

(3)疑为胆源性胰腺炎,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者。

(4)胆胰系先天性异常,如胆总管囊肿、胰腺分裂症等。

(5)胆囊结石拟行腹腔镜切除术前需要除外胆总管结石者。

(6)胆道感染及胆管阻塞需要行鼻胆管及内置管引流者。

(7)胆管及胰腺疾病需经内镜下治疗者。

(8)慢性腹痛需除外胆管及胰腺疾病者。

(9)疑为胆胰壶腹括约肌及胆管功能障碍需测压或治疗者。

(10)其他如胆管内置管及鼻胆管需要更换者,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禁忌证

(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2)有脑部病变如脑溢血、昏迷等。

(3)有碘造影剂过敏者。

(4)急性非胆源性胰腺炎。

(5)食管、贲门、幽门梗阻者。

(6)有胆道梗阻和狭窄,又不具备胆道引流技术者。

【检查前准备及检查后处理】

1.术前内镜器械消毒 ERCP检查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后感染,因而术前器械消毒必须严格。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因病情需要必须检查的应放在最后检查。检查完毕后应将器械浸泡于2%戊二醛溶液中消毒。

2.患者准备 检查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并核查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老年患者及危重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术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检查目的和操作过程,告知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并知情同意。患者着装应去除带有金属和影响造影的物品。术前禁食6~8h,根据所选用的造影剂做过敏试验。术前15min于注射地西泮(安定)、注射654-2松弛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建立静脉通道。咽部予10%利多卡因喷雾或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口服麻醉。

3.检查后处理 造影成功者,为了预防胆管炎和胰腺炎,应禁食,适当给予广谱抗生素。卧床休息,如出现腹痛、腹胀,应在术后4h测定血清淀粉酶。有升高者,应即按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随访血清淀粉酶变化。对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ERCP术后需严密观察,术前和术后应用抗生素,一旦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应立即做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或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

1.正常胰胆管影像

(1)正常胆道影像:理想的胆道造影应显示整个肝内外胆管系统和胆囊。胆道显影顺序依次为:乳头开口部、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肝总管、左右肝管、肝内胆管。正常胆总管直径一般不应超过8mm。胆囊管3~5mm,胆囊大小为3cm×8cm。

(2)正常胰管影像

1)主胰管:正常胰管为一光滑的逐渐变细的管道,造影后可见三级分支。主胰管的走向有:①上行型;②水平型;③乙子型;④下行型;⑤M型。主胰管长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平均长度为(16.2±2.5)cm。

2)副胰管:副胰管有多种变异,如末端盲端、副胰管缺如、与主胰管不通等。约1/3患者造影后可得副胰管影像,某些变异者,副胰管径大于主胰管径。

(3)汇合部的胆胰管:约80%的患者胆胰管在乳头部汇合成共同管,其直径为2.6~2.9mm,乳头部开口直径约2.1mm。乳头开口至胆管汇合部平均距离为4.4 mm。20%胆胰管是分别开口的。

2.异常胰胆管影像

(1)异常胆道影像

1)胆道癌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壶腹部癌、胆管癌、胆囊癌等。

A.壶腹部癌:壶腹部癌是指发生于乳头部和乳头附近十二指肠黏膜、共同管黏膜、胆总管末端及胰管末端部的癌肿。由于肿瘤侵及乳头部,因而可在内镜下观察并在直视下活检做出诊断。部分阻塞的患者可呈现胆总管末端不规则缺损阴影。

B.胆管癌: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肝总管、三管汇合部及胆总管的肿瘤。胆管癌造影图像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狭窄及上端扩张或胆管完全闭塞。在三管汇合部以下之胆管癌,胆囊一般不能显影。

C.胆囊癌:胆囊癌可发生于体底部、颈部或整个胆囊内,癌肿可以局限于胆囊或向肝外胆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等邻近的脏器转移。ERCP检查时,胆囊癌可有以下几种表现:①胆囊内不规则缺损阴影;②肝内胆管已充分显影,但胆囊不显影,可能为胆囊管或胆囊颈部被癌肿阻塞或压迫所致;③癌肿侵犯胆总管,呈现胆管癌的图像。

2)胆石症: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若结石嵌顿在壶腹部及胆总管下端,则内镜检查时可见乳头部及口侧隆起明显膨隆,胆石症的造影图像主要特点是有透亮区,读片时需注意与气泡阴影相鉴别。①胆囊结石:可见胆囊内有结石所致的透亮区,胆囊壁平滑或呈萎缩像。若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有结石嵌顿,则胆囊可不显影。②肝内胆管结石:左肝管结石多于右肝管结石,肝内胆管扩张或有散在充盈缺损透亮区。当ERCP发现肝内胆管某段不显影,变换体位后仍不见造影剂充盈,或肝内胆管出现局限性狭窄和扩张时应考虑肝内胆管结石。③肝外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当胆总管内发现有透亮结石影时,应继续注射造影剂充盈左右肝管,注意有无肝管内结石。肝外胆管结石除见结石透亮阴影外,还可见上段胆管明显扩张。

3)胆管蛔虫症:随着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胆管蛔虫已属罕见。其胆道造影示胆总管内条状透亮影,蛔虫有时抵达肝内胆管,或在胆总管内卷曲成团,有时有2~3条互相重叠的透亮影。

4)胆管囊肿:一般认为胆总管囊肿属先天性疾病。造影示胆总管囊性扩张,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与胆管相通并沿胆管走向分布。肝内囊肿表现为肝内左右肝管明显串珠样扩张,边缘光滑,双胆总管表现为两条胆总管平行地向肝内延伸,临床较为少见。

5)胆道损伤:多见于外伤性和医源性损伤,腹部手术史特别是胆胰管术后近期出现症状者应高度警惕。但并非所有损伤都可通过ERCP识别。

(2)异常胰管影像

1)胰腺癌:胰腺癌的胰管像可分为狭窄型、闭塞型、圆锥形及其他型4种类型。①狭窄型:主胰管一部分呈局限性狭窄,边缘不规则,呈鼠咬状。狭窄部周边分支消失,或呈不规则中断。狭窄近端胰管像正常,远端可呈囊状扩张。扩张的胰管边缘,富有弹性。②闭塞型(梗阻性、断裂型):主胰管在癌肿处突然中断,中断部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③圆锥形:特征为主胰管广泛受压,向远端逐渐变细,形成圆锥状,边缘不规则,呈硬化像。无狭窄型的局限性狭窄及扩张。④其他型:此型与上述三型表现不同,包括胰野缺损、造影剂在胰泡内潴留、主胰管呈假性囊肿状扩张等。

在胰头癌病例中,亦可因胰管全部阻塞使造影失败;若胰管尚通畅,导管通过狭窄部,反可得正常胰管造影图像。在胆总管显影病例中,亦可见胆管受压而狭窄、肝侧扩张的图像。

2)慢性胰腺炎

A.轻度:主要表现为胰管分支及细微胰管管壁硬化、扩张、排列不整齐、部分狭窄及闭塞。主胰管尚属正常。

B.中度:主胰管明显硬直化、扭曲、部分扩张及狭窄;分支及细微胰管显著硬化,中等度扩张,排列紊乱,部分狭窄或囊泡状扩张。胰部胆总管可见轻度硬化像。

C.重度:主胰管不整齐呈念珠状,高度硬化或狭窄及闭塞。可在注射压不高时即腺泡显影,伴有胰石及真性或假性囊泡形成。分支及细微胰管呈高度硬化现象。胰部的胆总管亦见明显硬化、狭窄,甚至梗阻。

3)胰腺囊肿:胰腺囊肿按其内层有无上皮覆盖,可分为真性与假性两大类;若囊肿压迫十二指肠降部,可使插管发生困难。在造影成功的病例,胰腺囊肿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A.囊肿显影:若囊肿与主胰管相沟通,则注射造影剂后可见囊肿显影,通常炎性假性囊肿最易显影,肿瘤性囊肿显影率最低。因囊肿内含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和坏死组织及血凝块等内容物,故显影呈浓淡不均、大小不等的缺损阴影。

B.主胰管受压:若主胰管与囊肿互不沟通,但囊肿压迫可使主胰管偏位。

3.异常肝病影像

由于可采用注射药物及转动体位等方法使肝内胆管充分显影,因而ERCP亦有助于肝内病变的诊断。

(1)Dubin-Johnson综合征:ERCP检查可见胆囊、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径变细,仅及孩童胆道大小。

(2)胆汁性肝硬化:此类患者有胆道结石存在。肝外胆道正常,肝内胆管可呈不规则,走向蜿蜒曲折。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此病少见,常伴有自发性炎症肠病,可发生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或肝内外胆管。ERCP表现为胆总管狭窄并呈念珠状,肝总管扩张,肝内胆管稀少呈多发性狭窄及管壁极不规整,造影剂排出时间延长。有时与恶性胆管狭窄较难鉴别,最终鉴别取决于病理检查。

(4)慢性活动性肝炎:可呈正常胆管造影图像,亦可有细胆管扭曲、互相靠拢、径变细、边缘不规则等变化。

(5)肝硬化: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表现不一。多数可见肝内胆管呈枯枝状,亦可见狭窄伴末梢扩张,由于再生结节的压迫,可见肝内胆管偏位。门脉区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胆管数目减少。若胆管增生,则反见分支增多。

(6)肝脓肿:若脓肿与胆管沟通,则可见脓肿内造影剂潴留;若脓腔与胆管不通,则仅见肝内胆管呈压迫状,边缘光滑。

(7)肝血管瘤:肝内胆管受压偏位,呈直线分布。

(8)原发性肝癌:图像与癌细胞类型有关,肝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弥散性肝内胆管受压,而胆管细胞癌则呈现肝内胆管不规则狭窄及扩张。巨大肿瘤可压迫胆囊及肝门附近的胆管。

(9)转移性肝癌:可出现肝总管狭窄、肝内胆管硬化、排列紊乱、受压偏位等,提示有多发性占位病变存在。

【并发症及处理】

1.腹痛 多见于操作过程中充气太多,一般休息数小时,肛门排气后腹痛逐渐缓解。术中减少充气是预防腹痛的最好方法。

2.胆管炎 多由于ERCP造影后不能将胆道内造影剂迅速排出导致。另外,内镜及配件消毒不严也会增加胆管炎的发生,术中造影剂中加入庆大霉素、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或经PTC引流可预防胆管炎的发生。

3.胰腺炎 是ERCP检查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淀粉酶增高症:一般ERCP术后少数患者有血淀粉酶升高、腹部胀痛,2~3日后腹痛可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正常。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禁食数日,适当补液即可。

(2)水肿性胰腺炎:这类患者多见于术前有胰腺炎病史,乳头开口常狭窄,插管困难。术后患者有腹痛、血淀粉酶升高、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需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治疗2~3周后才能恢复正常。

(3)重症胰腺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ERCP术后引起重症胰腺炎病例极少,一旦出现,即应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分泌、预防感染、镇痛、解痉和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如保守治疗无效,及时行手术治疗。

4.出血 ERCP检查时,少数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多为乳头开口部出血。一般出血量少,不需特殊处理。少数患者出血量大,可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用止血剂或局部用硬化剂注射止血。

5.肠穿孔 主要出现在原有上消化道疾病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后的患者,由于操作时不熟悉解剖位置,盲目或蛮力进镜导致。

(徐美东 朱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