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淋巴瘤

第十二节 原发性胃淋巴瘤

【概述】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起源于胃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而系统性恶性淋巴瘤累及胃的,称为继发性胃淋巴瘤。本病相对少见,约占全部胃恶性肿瘤的5%,占全部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患者的年龄分布较宽,中位年龄约60岁。因AIDS患者中淋巴瘤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5倍,近来较年轻的淋巴瘤患者增多。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胃淋巴瘤患者的症状无特异性,腹痛和消化不良表现都与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相似。与消化性溃疡或胃癌也难区分。唯淋巴瘤患者中较长时间的发热略多见,有提示诊断的意义。多数MALT组织淋巴瘤患者的症状隐匿或无症状。4%可引发自发性胃壁穿孔。大多数MALT组织淋巴瘤患者有Hp胃炎,个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等。

2.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最常用的措施,也是与其他胃部疾病鉴别的方法。胃镜下淋巴瘤表现为肿块或溃疡,或仅是红斑、糜烂或黏膜颗粒状改变。确诊需根据活检组织病理。胃黏膜肿块多见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

(2)病理:原发性胃淋巴瘤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以胃窦较多见。大体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和多发结节型。

淋巴瘤的分类很复杂。按2008年WHO的分类有25个不同的病种,需依靠组织病理、免疫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来鉴别;而且淋巴瘤的分类修改变动较快。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是B细胞性的,主要有2类: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和DLBCL。

MALT淋巴瘤是1983年命名的淋巴瘤类型。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层不含淋巴组织。有炎症时,如Hp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病变时,可引起黏膜下淋巴细胞移行到黏膜层,形成黏膜层内B淋巴细胞滤泡。MALT组织含有不同分化阶段的T和B淋巴细胞,其中小部分可发生恶变。MALT淋巴瘤占原发性胃淋巴瘤的40%~50%。随各地区居民中Hp感染率的不同而有差异,MALT淋巴瘤患者中约90%有Hp感染。

在小鼠试验中慢性Hp感染可诱发MALT淋巴瘤。关键特征是出现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细胞侵入黏膜上皮层破坏胃腺体,浸润黏膜层的固有膜。MALT淋巴瘤患者黏膜活检标本中,主要是小的、细胞核形态不规则的B淋巴细胞,其中也可能存在少量的大B淋巴细胞。如果大B淋巴细胞成片分布,则应诊断为DLBCL淋巴瘤。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可看作是多阶段的演变过程。Hp感染引起胃炎,胃黏膜中出现T和B淋巴细胞,形成MALT组织。Hp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有助于异常B淋巴细胞克隆的形成。而B淋巴细胞不是Hp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在以B淋巴细胞组成的淋巴瘤中起重要作用,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根除Hp后,B淋巴细胞瘤会消退。由于只有很小部分Hp感染者会出现淋巴瘤,所以还有一些未知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细菌本身的因素(如CagA),在淋巴瘤形成的机制中起作用。

MALT淋巴瘤患者中可有多种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是t(11,18)(q21:q21)染色体易位,约见于30%MALT淋巴瘤患者。

DLBCL约占原发性胃淋巴瘤的50%,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DLBCL是一类异质性疾病,其中约35%有Hp感染,25%~30%含有MALT组织的成分,可能是从MALT淋巴瘤转化而成。DLBCL可表现为隆起的肿块、单个或多发性溃疡。

(3)超声胃镜(EUS):表现包括局部非均质息肉样变;局部或弥漫的胃壁低回声浸润;胃壁增厚伴浅表溃疡;多发低回声肿块,区域淋巴结肿大等。EUS对判断淋巴瘤病变的深度、范围和分期有用。淋巴瘤治疗后,胃壁厚度<4mm、胃壁结构分层清楚、无可疑淋巴结肿大,三项均具备则是淋巴瘤患者病情缓解的指标。

(4)X线钡餐检查:现已少用。淋巴瘤患者的胃壁蠕动常保留,因为淋巴瘤沿胃壁水平方向生长,不损害胃壁的固有肌层。而胃癌常向纵深生长,破坏固有肌层和浆膜,损害胃壁蠕动。

(5)CT和MRI:可显示胃壁增厚和腹腔内淋巴结肿大。

(6)PET-CT: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敏感性优于CT,其还能显示其他受累的淋巴结及器官。Treglia等总结了2014年前的文献(20篇)共376例胃MALT淋巴瘤,总的有71%摄取阳性(95%可信区间是61%~80%)。在另一组资料中,胃癌患者100%18F-FDP PET显像阳性;最大摄取值9.65±5.24;侵袭性淋巴瘤患者97%摄取阳性,最大摄取值17.10±8.08;MALT患者89%PET显像阳性,最大摄取值6.20±3.20。PerryC等报道,33例原发性MALT淋巴瘤患者中54%摄取18F-FDP,其中早期患者42.3%有阳性摄取,晚期患者100%PET显像阳性。

(7)流式细胞仪和淋巴细胞免疫分析:MALT淋巴瘤的细胞表达CD19、CD20和CD79a,不会表达CD5和CD10,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1.根除Hp治疗 胃原发性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与Hp感染相关。1993年初次报道,胃MALT淋巴瘤患者在清除Hp治疗后,胃淋巴瘤会消退。所以胃MALT淋巴瘤诊断后首要的治疗是根除Hp,用药的方法与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相同。Hp清除后约90%患者的淋巴瘤可以消退,中位时间需5个月,一般在12个月内消退。但有约10%MALT淋巴瘤患者在清除Hp后病变不消退,其中有t(11,18)(q21:q21)染色体易位者较常见。这些患者可用单药化疗或放疗。

少数MALT淋巴瘤患者Hp是阴性的,但仍可选用根除Hp治疗。因为检查Hp的方法可以有假阴性,或者MALT淋巴瘤由其他细菌感染引起,如H.heilmannii螺杆菌,根除Hp方案中的抗菌药物可能起作用。

DLBCL患者有Hp感染时也应根除Hp。已有根除Hp治疗DLBCL有效的报道,但还只是初步结果。

2.手术治疗 在现阶段,除了发生胃壁穿孔或大出血外,一般胃MALT淋巴瘤不需手术治疗。少数病变范围大的,可行胃次全切除,只需达到切缘正常,扩大手术范围不能提高治疗效果,而会增加并发症。

3.化疗 淋巴瘤对多种化疗药物敏感。常用的方案是联合化疗(CHOP),包括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4.单克隆抗体治疗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商品名美罗华),可对抗CD20淋巴细胞,用于重症淋巴瘤患者可有较好的疗效。

5.局部放射治疗 原发性胃淋巴瘤对局部放射治疗敏感。总剂量30~40Gy分15~20次照射,90%胃淋巴瘤可缓解。

【预后】

与胃癌相比,原发性胃淋巴瘤是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尤其是胃MALT淋巴瘤,根除Hp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少,效果好。即使是DLBCL,患者症状较重,对化疗和放疗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据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的资料,1997~2010年MALT淋巴瘤的5年和10年存活率在德国是89.0%和80.9%,在美国是93.8%和86.8%。同期DLBCL的5年和10年存活率在德国是67.5%和59.2%,在美国是65.3%和54.7%。从2008~2010年的资料看,两国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MALT淋巴瘤的5年存活率都超过90%,但DLBCL的5年存活率却都低于70%。

少数胃淋巴瘤患者有远期复发。初次治疗后每3~6个月复查胃镜;2年后可每年一次。胃淋巴瘤的复发也可能与Hp再感染有关。

(沈 镭 房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