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胃 癌
【概述】
胃癌是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2008年世界范围内胃癌的新发病例数近100万,死亡数超过70万,分别为全部癌症总新发病例数的8%和总死亡人数的10%,其中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来自发展中国家。日本、韩国、中国、东欧和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胃癌发病率最高;非洲大部分国家、北美和巴西胃癌发病率较低。
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改进,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总体上男性胃癌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饮食、吸烟、血型、遗传、种族和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等因素有关。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胃癌患者多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的表现。进展期胃癌患者可有上腹痛、厌食、纳差、乏力及体重减轻。
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胃癌并发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并发出血时可有呕血、黑便或贫血。胃癌转移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痛、黄疸或发热;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呃逆或咯血;累及胸膜可出现胸痛或呼吸困难。胃癌侵及胰腺时,可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
(2)体征:早期胃癌可无明显体征。进展期胃癌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伴压痛。肿块多位于上腹部偏右侧。如肿瘤转移至肝脏可有肝大或腹水;如腹膜有转移可出现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侵犯门静脉或脾静脉时有脾脏增大。有淋巴结转移时,可扪及淋巴结肿大、变硬,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称Virchow淋巴结。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缺铁性贫血较常见,可粪便隐血阳性。
(2)胃镜检查:胃镜结合胃黏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方法。胃的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癌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包括幽门前区)、小弯、贲门、胃底和胃体。
1)早期胃癌: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其肿瘤大小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一般较小,多位于小弯侧胃角周围。一些早期胃癌呈多灶性分布,提示预后差。胃镜下,早期胃癌可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平坦或凹陷性改变;黏膜粗糙,斑片状充血或糜烂,触之易出血。早期胃癌按照日本内镜学会分型主要分为3型,即TypeⅠ隆起型,Type Ⅱ表浅型(Type Ⅱa表浅隆起型,Type Ⅱb平坦型,Type Ⅱc表浅凹陷型),Type Ⅲ凹陷型。各型的混合称为复合型。如表浅凹陷型边缘又有黏膜的表浅隆起,则称Ⅱc+Ⅱa型。放大胃镜、窄带光成像和激光共聚焦胃镜能更仔细观察胃黏膜的细微病变,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亚甲蓝染色,可使黏膜癌变处着色,有助于指导活检部位。由于早期胃癌在胃镜下缺乏特征性,病灶小,易漏诊,需要内镜医生仔细观察,提高对早期病变的识别,对可疑病变可多取活检。
2)进展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指癌组织侵入肌层或更深者。根据Borrmmann分型,进展期胃癌可分为4型。Type Ⅰ肿瘤向腔内突起形成巨块,息肉或结节,表面可有糜烂,肿瘤呈膨胀性生长。Type Ⅱ肿瘤呈蕈伞样,中心有大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如火山口,呈膨胀性生长。Type Ⅲ形态与Type Ⅱ相似,但癌的底部较溃疡大,呈浸润性生长。Type Ⅳ肿瘤在胃壁内弥漫浸润性生长。如累及胃的大部分或全胃时即为皮革胃。另有一型胃癌为浅表扩散型胃癌。此型癌的特点是癌组织主要沿黏膜扩散,不形成突向腔内或侵入胃壁的瘤块,癌的面积明显大于浸润深度。大部分癌组织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灶性区域可深入肌层甚至浆膜外。目前我国采用的大体分型主要有:巨块型(包括息肉状、结节状、蕈伞状和盘状巨块)、溃疡型、溃疡浸润型、浸润型、浅表扩散型和混合型。
病变处黏膜质脆,触之较硬易出血。该型胃癌胃镜下多可做出拟诊。有些病变胃镜下可无明显病灶,甚至普通活检也可呈阴性。临床疑诊时,可行大块黏膜切除,提高诊断阳性率。
超声内镜检查可较准确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和累及范围,了解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区分早期和进展期胃癌,可作为CT检查的重要补充。
(3)X线钡剂检查:当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时,X线钡剂检查有助于发现胃内的溃疡及隆起性病灶,分别呈龛影或充盈缺损,但难以准确判断其良、恶性;如黏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邻近胃黏膜僵硬,蠕动消失,则恶性可能性大。X线钡剂检查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率可达90%。
(4)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早期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我国胃镜检查已经普及至镇、县医院。对下列胃癌高危患者应及早和定期进行胃镜检查:①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近期出现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缺铁性贫血;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者;③良性溃疡经正规治疗2个月无好转或增大;④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⑤X线发现胃息肉>2cm者。
3.鉴别诊断 主要是将胃癌与胃部其他疾病相区分,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胃癌的诊断在临床上主要与以下几种胃部疾病相鉴别。
(1)慢性胃炎:常有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或饱胀、恶心呕吐;发病多与饮食不节、劳累及受寒、不良情绪等因素有关;常反复发作,不伴极度消瘦、贫血等。胃镜和X线钡剂检查较易与胃癌相区分。
(2)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胀满、嗳气、反酸、恶心、食欲不振等。胃镜和X线钡剂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3)胃溃疡:与胃癌有相似的临床症状。胃癌亦可表现为溃疡性改变,应仔细区分两者。主要鉴别见表2-5。
表2-5 胃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

(4)胃息肉:较小的息肉可无任何症状,较大者可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恶心呕吐,有时可见黑便。胃息肉需与隆起型胃癌相鉴别。胃镜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5)胃间质瘤: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常见上腹饱胀、隐痛等。肿瘤多位于黏膜下层,境界较清楚。超声内镜可明确肿瘤来源,结合病理检查可与胃癌鉴别。
(6)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除上腹部饱胀、疼痛、恶心等非特异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见贫血、乏力、消瘦等,部分患者可见持续高热或间歇热。胃镜下组织活检将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早期胃癌没有淋巴结转移时,可采取内镜治疗,进展期胃癌在没有全身转移时,可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应尽可能清除残胃的Hp感染。
1.内镜治疗 早期胃癌特别是黏膜内癌,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治疗主要适用于中、高分化,无溃疡,直径小于2cm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对切除组织应行病理检查,根据切缘、基底是否残留癌组织等情况判断是否追加手术。
2.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胃癌,可采取胃部分切除术。进展期胃癌,如无远处转移,尽可能根治性切除;伴有远处转移或者梗阻者,可行姑息性手术。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手段。胃切除范围可分为近端胃切除、远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切除后分别用Billroth-Ⅰ,Billroth-Ⅱ及Roux-en-Y式重建消化道连续性。
3.化学治疗 早期胃癌且不伴有任何转移灶者,术后一般不需化疗。单一药物化疗只适应于早期需要化疗者或不能承受联合化疗者。未做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或不能手术者可联合化疗。术前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增加手术根治及治愈机会;术后辅助化疗方式主要包括静脉化疗、腹腔内化疗、持续性腹腔温热灌注和淋巴靶向化疗等。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淀、替加氟、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或卡铂等。联合化疗多采用2~3种联合,以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化疗失败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有关。
4.其他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光动力学治疗、介入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
【预后及随访】
胃癌的预后与分期有关。由于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约10%),大部分胃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也较低。定期随访是了解病情变化的关键,所有胃癌的患者都应接受系统的随访。一般术后3年之内,每3个月随访复查一次;术后3~5年,每半年随访复查一次;5年之后,每年随访复查一次。
(崔 云 房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