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的内镜切除术

一、消化道息肉的内镜切除术

胃肠道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消化内镜和X线钡餐检查。通常在内镜下息肉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色泽较周围黏膜组织深;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或息肉呈结节样,则应考虑恶变可能。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对于胃肠道息肉,大多数学者建议应积极行内镜下切除术,预防恶性病变。此方法主要适用于:①直径<2 cm无蒂息肉;②有蒂息肉;③数目较少的多发性息肉。

2.禁忌证

(1)直径>2cm的无蒂息肉。由于此类息肉为广基,切除的范围和深度较大,出血和穿孔发生率较高;同时广基息肉难以完全切除,复发和恶变概率较高。

(2)多发性息肉,数目较多及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3)怀疑出血倾向患者。

(4)怀疑恶变倾向患者。

内镜息肉电切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是相对的,要根据息肉状况、患者情况、内镜设备及操作者水平等进行抉择。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器械准备

(1)高频电发射器:高频发生器可产生电凝、电切和凝切混合电流。息肉切除治疗时无任何波形选择规定,一般较小病灶用切割波,少用电凝波可以避免穿孔的发生。一般较大病灶选用先电凝后电切交替使用或用混合波切除,使血管得到充分凝固可避免并发出血。

(2)电圈套器:圈套器张开后的形状多呈椭圆形、六角形、新月形等,在应用过程中可据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等选择合适的圈套器。

(3)热活检钳:和普通活检钳相似,通电后可灼除息肉,并达到止血效果。

(4)注射针:通常用于黏膜下注射。

(5)息肉回收器:一般采用爪钳或网篮,帮助获取标本。

(6)其他:尼龙绳圈套、金属止血夹、塑料透明帽等。

2.患者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是否合并各种基础疾病,是否有抗凝药物应用史。术前完成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必要性、手术过程、治疗风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治疗前禁食4~6h,肠息肉电切前须进行肠道准备。准备方法同一般肠镜检查前准备。

3.术后处理 一般情况下术后无需禁食,以冷、软食为主。术后1周内适当休息,避免烟酒及刺激性食物,避免重体力活动。

术后标本应做全瘤病理检查,明确其病理类型,良、恶性程度,切缘情况;若为腺瘤癌变,必须详细了解其癌变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切缘是否有累及等情况以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术后随访相当重要。一般来说,单发性腺瘤性息肉术后1~2年随访1次,多发性息肉应每年随访,广基息肉术后3~6个月随访1次。

【手术过程】

息肉切除前先行常规内镜检查,在退镜时须把息肉调整于最佳视野位置后再行息肉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合适器械、治疗方法。

(1)直径<0.5cm的息肉大多为无蒂息肉,可直接采用圈套勒除、电切除方法,亦可采用热活检咬除、氩离子血浆凝固术的方法。

(2)有蒂息肉需充分暴露蒂部,再行圈套切除,切忌盲目操作。如蒂较长,应保留0.5~1cm长的蒂部,如蒂较短,圈套时应尽可能靠近蒂的息肉侧。保留一定长度的蒂部可保证有充分的电凝避免出血,预防穿孔发生。如果蒂部较粗较宽或疑有较粗血管,电切后易出血,可先用尼龙线圈套结扎蒂部或金属夹夹闭蒂部后再行电切,电切后可再使用金属夹钳夹蒂部进行止血或者预防出血。

【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出血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是因圈套息肉用力过度,电凝不足或过度。电切后少量渗血,通常无须处理可自行止住;如渗血较多或搏动性出血,应视情况使用电凝、尼龙线圈套结扎、金属夹夹闭等方法处理。另外,迟发性出血需要值得注意,一般指术后24h后发生的出血,如量较少,可观察监测病情。如量较多,应立即行内镜复查,视情况做出相应的止血措施。

2.穿孔 避免过于靠近息肉基底部和过度电凝能有效预防穿孔发生。对于易发生穿孔的广基息肉,可予以息肉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后电切除,以及分块分次电切除,可有效预防穿孔的发生。电切后如发现创面较深,怀疑穿孔可能性较大者,应行金属夹夹闭创面,留院观察病情,及时对症处理。胃肠道穿孔患者一般可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X线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一旦发现穿孔,应根据症状和体征决定是否手术治疗或者内镜下修补。直肠中下段、降结肠、升结肠后壁的穿孔因在腹膜外,症状出现较晚,不出现游离气体,X线片可发现腹膜后积气,可考虑保守治疗,如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