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窄带成像
【原理】
NBI是通过特殊的光学滤镜,将组成白光的蓝、绿、红三个波段过滤形成带宽较小的三个窄波段,这三个波段没有覆盖所有的可见光波段,对组织的穿透深度也不尽相同,分别对应黏膜的浅层、中层和深层,这三个波段所成的像,通过内镜系统的图像调整回路整合后在监视设备上成像,能够反映黏膜不同层次的结构细节。采用的415nm波长将较长波长的光波去除,血管中血红蛋白吸收增强,将光的照射深度限制在黏膜表面,增加了黏膜表面细微结构的对比度,特别是表面毛细血管网的观察。消化道黏膜厚700~800µm,多数病变起源于黏膜表层,黏膜层细微结构,主要是毛细血管网形态改变的观察,有助于消化道病变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
NBI一个重要特点是能更好地观察黏膜微血管结构。蓝光的波长较短,仅能穿透黏膜浅层,易被组织吸收而在表面形成暗区,在微血管成像中有特殊的作用,故NBI中蓝光的部分得到增强。这种窄波的特点是穿透浅层黏膜后,易被血红蛋白吸收而显示暗色,成像后组织的黏膜表面及微血管细微结构的图像得到增强。黏膜不典型增生的起始阶段和进展期的血管密度不同,对窄波光吸收的程度也不同,故原来在白光下难以区别的图像,经NBI成像后对比明显增强而易于观察者辨别。NBI在临床上经常与放大内镜结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观察病变部位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和微血管的密度及结构。
【临床应用】
1.Barrett食管 采用NBI可以观察病变区域的黏模表面细微结构,进行腺管形态分型,有助于识别肠上皮化生区域和不典型增生区域,从而确定活检部位,提高活检的阳性率。
2.早期食管癌 NBI观察正常食管黏膜呈淡青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可清楚地观察到食管上皮内血管及深层血管,表浅血管呈茶色,深层血管呈青色。放大观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IPCL较正常黏膜有明显变化,病变食管IPCL有多种不同表现,因此NBI可通过观察病灶所在处黏膜色泽变化及病灶表面血管结构进行良恶性鉴别。NBI观察食管早期癌及异常增生病灶呈茶色,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晰,病灶处深层血管不能显示。NBI无需染料即可达到色素内镜的效果,可发现病灶并确定病灶范围,而且整个食管色彩显示清楚,避免了喷洒染料对食管黏膜染色局限、不均匀、刺激食管壁的缺点。对食管全程进行NBI观察,可避免漏诊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3.早期胃癌 放大内镜加NBI能较好地显示黏膜血管,如血管紊乱、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提高对微血管模式的分类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ME-NBI诊断早期胃癌常用VS分型。VS分型中,微血管形态(V)分为规则微血管形态、不规则微血管形态,以及微血管形态消失。而对于表面微形态(S)同样分为规则表面微形态、不规则表面微形态以及表面微形态消失三种。根据VS分类系统,ME-NBI下早期胃癌的特征为肿瘤与正常黏膜的背景间有清晰的分界线,并在分界线内有不规则的微血管形态和(或)不规则表面微形态。胃部早癌诊断标准目前认为如下:①有明确边界的不规则微血管形态;②有明确边界的不规则黏膜表面微形态。如果内镜检查见其中1项或2项,即诊断为癌症。
4.结肠息肉NBI观察下,黏膜表面毛细血管呈棕褐色,毛细血管网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对于黏膜病变,特别是较小、普通肠镜观察欠清的病变,由于病变和周围结肠黏膜毛细血管密度、形态和色调的改变,NBI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边界和表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