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肠结核

第六节 肠结核

【概述】

肠结核(tuberculosis of intestine)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90%以上是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少数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该病的传染源大部分为未消毒或带菌的牛奶或奶制品。该病常常继发于肠外结核病灶,特别是排菌的肺结核,可因患者吞咽含结核杆菌的痰液而感染肠道,也可经血行播散引起或由生殖器官结核和肾结核直接蔓延引起。该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肠结核好发部位为回盲部,少数可累及结肠。肠道结核在病理形态上可表现为增殖性、溃疡性或混合性。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常不明显。

(1)腹痛:腹痛多位于右下腹,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不完全梗阻时可为绞痛,进食可诱发腹痛伴便意,排便后可有不同程度缓解。

(2)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性肠结核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排便次数因病变严重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异。而增生性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腹部包块:约2/3的增生性肠结核有右下腹部包块,固定,质地中等,可伴有轻度或中度疼痛。溃疡性肠结核合并局限性腹膜炎或病变与周围组织粘连时,也可出现腹部包块,其表面不平,局部可有轻压痛。

(4)全身症状: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毒血症状。发热多呈不规则热或低热。病变活动期或同时有活动性肠外结核者,也可出现弛张热或者稽留热。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5)后期可伴发肠梗阻、肠穿孔,甚至肠道出血。其中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增生性肠结核,梗阻呈慢性进行性,以不完全性梗阻多见,轻重不一,少数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6)体征:渗出性肠结核多有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粘连性肠结核腹部查体可有腹部揉面感,也可扪及腹部包块。合并肠梗阻时可见肠型,闻及高调肠鸣音。

2.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溃疡型肠结核可有中度贫血,无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多明显增快。血沉可以作为评定疾病活动程度及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2)粪便检查:溃疡性肠结核患者粪便多为糊状,但一般无肉眼黏液和脓血,显微镜下可见到少许脓细胞和红细胞。粪便找抗酸杆菌阳性有助于诊断。

(3)结核菌素皮试和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T-SPOT):结核菌素皮试有助于诊断,但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其敏感性大大降低,由于与卡介苗接种和其他环境分枝杆菌有交叉,也可造成“假阳性”结果。而T-SPOT技术是检测外周血中受结核特异抗原刺激释放γ干扰素的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X线检查:X线胃肠钡餐对肠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钡剂于病变肠段呈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部位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病变肠段如能充盈,则显示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边缘不规则,有时呈锯齿状。也可见肠腔狭窄、肠段缩窄变形、回肠和盲肠正常角度消失。

(5)CT检查:可见肠壁环形增厚,少数可见盲肠内侧偏心性增厚,回盲瓣增厚。部分患者可在CT上发现肿大淋巴结。CT对于鉴别以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的肠结核具有较大意义,且可发现合并腹腔内的肠外结核,特别是淋巴结结核,对于显示病灶的来源及定性诊断有帮助。

(6)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对回盲部的肠结核有重要诊断意义。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典型的结核溃疡呈环形分布,部分可融合,融合后仍呈环形,溃疡深浅不一,边缘不规则,呈潜行性,表面覆有白色或黄白苔。内镜下也可发现大小及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肠腔变窄等,肠腔狭窄大部分由于环形溃疡、周围结节增生引起,也可因为愈合过程中,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引起肠管变形,假憩室形成。病变的回盲瓣常常僵硬,失去闭合功能呈鱼口状改变。活检病理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则即可确诊。

3.鉴别诊断

(1)克罗恩病:本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与肠结核相似,鉴别要点包括:①病史,无肠外结核证据;②克罗恩病有缓解与复发倾向,病程一般更长,常有肠瘘、腹腔脓肿、肛门直肠周围病变、活动性便血、肠穿孔等并发症;③血中ADA活性增高,结核抗体阳性及活检组织中结核杆菌DNA阳性有助于肠结核诊断。而克罗恩病中均为阴性;④X线发现病变虽以回肠末段为主,但可有其他肠段受累,并呈节段性分布;⑤内镜下克罗恩病病变呈节段性,溃疡呈纵行性、裂隙样;而肠结核的溃疡多为环形,深浅不一,边缘不规则且充血明显呈鼠咬状;⑥病理切片有肉芽肿病变而无干酪样坏死,镜检与动物接种均无结核分枝杆菌发现,而肠结核的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大量致密的融合的干酪样肉芽肿,抗酸染色阳性;⑦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

(2)右侧结肠癌:该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一般无低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腹块呈结节感,质较硬,压痛不明显。X线检查主要见钡剂充盈缺损,结肠镜及活检病理可排除。

(3)阿米巴病和血吸虫病性肉芽肿:有相应感染史,粪便多为脓血便。通过肠镜或粪便中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虫卵可明确诊断,相应的特效治疗有效。

(4)溃疡性结肠炎合并逆行性回肠炎:该病以脓血便为主,如溃疡型结肠炎累及回肠,则病变必累及整个结肠,且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严重。肠镜下可明确诊断。

(5)其他:其他需要和胃肠MALT淋巴瘤、耶尔森杆菌肠炎及一些少见的感染性肠病等鉴别。

该病的诊断要点是:①中青年患者有肠外结核;②逐步加重的腹痛、腹胀、低热、盗汗、乏力和消瘦;③血沉增快,贫血,PPD试验或T-SPOT试验阳性;④ X线钡餐回盲部有跳跃征、溃疡、肠管变形和肠腔狭窄;⑤肠镜检查回盲部黏膜炎、环形溃疡、炎性息肉或肠腔狭窄;⑥病理见干酪样肉芽肿;⑦除外其他疾病。

【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 休息和营养:休息、营养(高热量、高蛋白质、足够的维生素补充),病情严重者可行肠内或肠外营养。

2.抗结核药物 是本病治疗的关键。需早期、联合、足量用药。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和不良反应同肺结核。疗程6~12个月。

3.对症支持治疗 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摄入不足或腹泻严重者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并发不完全肠梗阻者须进行胃肠减压和静脉补液。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未能闭合、肠道大量出血经抢救不能止血、诊断困难者剖腹探查。对增生型肠结核也可考虑部分肠切除术。

【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若病变尚在渗出阶段,无严重并发症且能耐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经积极治疗后预后一般良好,一旦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亦较高。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足量足疗程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张丹瑛 沈锡中 董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