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类癌及类癌综合征
【概述】
类癌(carcinoid)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铬细胞的肿瘤,其临床、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此种肿瘤能分泌5-羟色胺(5-HT、血清素)、激肽类、组胺等生物学活性因子,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称为类癌综合征(carcinoid syndrome)。本病为少见病,在胃肠道肿瘤中占1.5%,主要见于阑尾、末端回肠和直肠,也可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
【诊断要点】
类癌本身症状不明显或仅有局部症状,而类癌综合征常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直肠类癌常常在普查时意外发现。由于大部分消化道类癌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靠内镜和X线检查,确诊依赖病理,活检标本除HE染色外,可疑病变应行银染及免疫组化检查,甚至免疫电镜检查。
1.临床表现
(1)消化道类癌的局部症状:①右下腹痛:阑尾类癌可引起管腔阻塞,常导致阑尾炎,表现为右下腹痛;②肠梗阻症状:尤其小肠类癌及转移性肿块可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③腹部肿块:少数可发生肿块,尤其伴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转移者;④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并可引起贫血。
(2)类癌综合征的全身表现:大多数由恶性小肠类癌并发生肝转移后引起,可涉及皮肤、消化、呼吸、心脏、肌肉及神经系统。
1)发作性皮肤潮红:63%~94%的患者可有此症状,多发生于上半身,以面颈部为主。皮肤呈鲜红色的发作改变。胃类癌由于可能分泌组胺,可出现类似荨麻疹的皮肤潮红斑块;潮红发作时可伴有发热感、流泪、心悸、低血压、面部和眼眶部水肿。发作程度及持续时间不等,多数1~5 min,病程长者可持续数小时;开始时数日或数周发作一次,以后可增加至每日发作一次。
2)腹泻及腹痛:胃肠道症状见于68%~84%的患者,多数同时伴有皮肤潮红;腹泻轻者每日1次,但是暴发性急性腹泻,重者每日20~30次,常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腹痛可因类癌伴有消化性溃疡、肿块及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肠梗阻引起,也可因癌组织转移至肝脏等不同部位引起,故腹痛特点不尽一致;少数患者可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表现,部分患者有肝脏肿大及肠梗阻体征。
3)呼吸道症状:主要有过度换气、发作性哮喘、呼吸困难。
4)心血管症状:以心内膜及心瓣膜病变为主,多发生在右侧心腔,临床上以三尖瓣闭锁不全和肺动脉狭窄的症状为主,常引起心力衰竭。
5)类癌危象:是类癌综合征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严重持续性皮肤潮红、严重腹泻伴腹痛、低血压或高血压,以及支气管痉挛所致呼吸困难、窒息、意识模糊,并逐渐陷入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一组症状。在危象发生时,尿5-羟吲哚乙酸常可突然升高。
6)其他:多汗、血管神经性水肿、情绪异常、癫病样发作、精神失常、立毛肌收缩、指间关节痛等。
2.辅助检查
(1)血5-HT及其代谢产物尿5-羟吲哚乙酸(5-HIAA)测定:在类癌综合征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血5-HT及尿5-HIAA增高对诊断有较高特异性。血5-HT>130 μg/L及尿5-HIAA排量>10mg/24h即为阳性。
(2)皮肤潮红激发试验:①白酒试验:将10ml乙醇加入15ml橘子汁中口服,观察患者3~5min,如皮肤出现典型潮红为阳性;②药物诱发试验:用于白酒诱发试验阴性者,静注去甲肾上腺素15~20µg或肾上腺素5~10µg,注药后45~90min出现皮肤典型潮红,同时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者为阳性(但药物试验有一定危险,一般不用或慎用),这将十分有助于诊断。
(3)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造影、内镜、超声、CT、血管造影、PET等检查,有助于类癌的定位诊断,寻找原发灶和转移瘤;常规内镜可见典型类癌为黏膜下肿块突向管腔内,广基隆起,黄色或苍白色,直径通常小于1 cm,表面多有正常黏膜覆盖,质地硬,易推动;超声内镜可清楚病灶起源,并可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此外核素(131I-MIBG)显像检查也可用于类癌的诊断。
(4)组织学检查:是类癌的诊断金标准,大体解剖可见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大小直径多在1cm以下,2~3cm者也可见到,3~4cm及以上者少见,极少数在5cm以上。光镜下可见类癌细胞呈索条状、梁柱状排列,细胞核小,呈带状,细胞内有气泡和不同的分泌颗粒,Grimelius染色阳性者称嗜银性细胞,Fonta-manasson染色阴性者称非亲银性细胞,染色阳性称亲银细胞。电镜可见类癌细胞内含有很多圆形能阻止电子透过密度的直径在100~300nm的分泌颗粒。而类癌良、恶性单从一般细胞学或组织学难以区分,以下几点可作为良、恶性鉴别的指标:①核分裂,良性类癌核分裂<1/10HP(高倍视野);②肿瘤大小,直径<1cm的类癌很少发生转移,而>2cm者则几乎均可发生转移;③浸润范围,累及固有肌层常发生转移,黏膜有溃疡而形成脐凹者也是恶性征兆;④DNA倍体,有报道称有转移等恶性行为者为异倍体,且为非整倍体,良性者大多为二倍体。
3.鉴别诊断 以下疾病应与类癌做鉴别诊断。
(1)阑尾类癌:应与阑尾炎或克罗恩病鉴别,消化道钡剂造影、肠镜和血5-HT及尿5-HIAA测定等可鉴别。
(2)小肠类癌:应与小肠其他肿瘤鉴别,小肠CT、小肠镜、小肠钡剂造影和血5-HT及尿5-HIAA测定等可鉴别。
(3)直肠类癌:应与直肠腺瘤或腺癌等鉴别,肠镜检查及活检有确诊价值。
(4)类癌综合征:应与系统性组织嗜碱细胞增多症进行鉴别,后者皮肤潮红历时20~30min或更长,常伴有瘙痒或色素荨麻疹,骨髓涂片检查可见组织嗜碱细胞异常增生。
【治疗原则】
一般认为类癌瘤生长缓慢,即使病程偏晚,亦应尽量切除,疗效仍然较好,因此,一旦确诊为类癌应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局部切除已被应用于早期类癌的治疗。
1.内镜治疗 若肿瘤≤1.0cm、无超出黏膜下层浸润、无非典型组织学表现可行内镜下局部切除,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完全切除标准为基底无类癌组织,各边缘有0.2cm以上非类癌组织。
2.外科手术治疗 对类癌行病灶切除、对转移到肝脏的病灶切除和部分肝叶切除、对转移淋巴结清除,对肿瘤引起肠梗阻进行手术等,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手术种类和方式。
3.内科治疗 主要针对类癌所释放的不同血管活性物质采取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生长抑素及类似物具有抑制多种激素释放的功能,可用于类癌的治疗;甲基麦角酰胺、赛庚啶等血清素拮抗剂可用于类癌综合征急性发作的治疗。
4.化疗 一般认为类癌全身化疗效果不佳,化疗药物主要包括多柔比星、5-FU、顺铂、环磷酰胺等;而肝转移瘤的患者可行局部肝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
【随访及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类癌进展程度及生物学行为,而直接与之有关的是肿瘤大小、组织学生长类型、组织学浸润程度、表面情况及DNA倍体情况。其中以肿瘤大小和是否浸入肌层最为重要。对于可切除类癌及无肝脏转移的消化道类癌,预后较好。
(罗添成 沈锡中 董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