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一、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在成年人中出现症状,女性好发,男女比例约为1∶5。其发病原因尚未阐明,多认为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感染及女性激素也可能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血管瘤可发生于肝脏任何部位,常位于包膜下,其大小不等(多数≤4cm),多为单发,也可多发。本病通常发展缓慢,预后良好。瘤体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肿瘤增大,直径超过5cm时压迫肝实质及胃、肠等邻近器官,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血管瘤发生自发破裂的可能性小,但较大的血管瘤亦可因外伤导致大出血。巨大的血管瘤中偶见消耗性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血症。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2.辅助检查

(1)B超:肝血管瘤B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回声增强区,密度均匀,形态规则,有网状结构。较大的血管瘤可呈管网状,有时可见钙化。

(2)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典型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过度强化,随后强化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最后整个病灶充填,密度逐渐下降,至延迟相呈等密度填充。

(3)MRI: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界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形容为“灯泡征”。

3.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肝癌鉴别。一般依据典型的影像学检查鉴别并不困难。当血管瘤与肝癌等疾病鉴别时,可行PET-CT扫描或剖腹探查术,穿刺活检因有出血风险多不采用。

【治疗原则】

无临床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血管瘤较大伴随临床症状者可行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射频热毁损法、肝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病变或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消耗性凝血障碍综合征者,也可行肝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