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包括小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结肠)。常见病因如下:①肛管疾病如痔、肛裂、肛瘘。②直肠疾病如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脏器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③结肠疾病如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④小肠疾病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消化道疾病本身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出血现象,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是必要的诊断步骤。其中大肠出血较多见,多表现为解鲜血便,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较容易。小肠由于解剖部位深在,活动度大,常规检查方法不易显示病灶,小肠出血的病因和定位诊断较困难,极易漏诊、误诊,常表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一般来说,出血部位越高,则便血的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越低,则便血的颜色越鲜红,或表现为鲜血。血便颜色还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数量,如出血速度快和出血量大,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短,即使出血部位较高,甚至上消化道出血,便血也可能呈鲜红色。仔细收集病史和阳性体征,对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优先选择合适的检查很有帮助。
结肠镜检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肠道出血的诊断,具有直视的优点,在急性出血期间仍可进行该项检查,同时根据情况开展内镜下治疗。但当出血量较大时,肠腔内大量积血,或有肠道肿瘤、肠腔狭窄等时,结肠镜检查明显受限。肠道出血速度达0.5ml/min时,通过选择性肠系膜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可以显示造影剂外溢现象。尤其是急性大量肠道出血以及肠道血管畸形、血管发育不良等病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其指征,且在某些病例还可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各类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行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大量出血时影响视野观察,建议检查前清洁灌肠以清除肠腔内血块,必要时采用其他诊治方法,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肠镜检查和处理。
2.禁忌证
(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2)疑有消化道急性穿孔。
(3)不能耐受内镜检查或不能配合者。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器械准备 带冲水装置的结肠镜,其余器械准备同上消化道出血。
2.患者准备 治疗前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告知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合作。出血量不大的患者,检查前3日少渣饮食,检查前1日流质饮食,检查日上午禁食。检查前晚用泻药清肠或清洁灌肠。
3.术后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禁食或流质饮食,密切观察粪便颜色、血液动力学及血红蛋白等改变,观察是否有再出血。肠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时,应根据情况选择二次内镜下止血,并请介入科和外科会诊,以备介入、开腹手术等其他手段止血。
【手术过程】
与上消化道出血相比,下消化道出血能用内镜止血的并不多,大肠出血相对简单,可考虑内镜下治疗者较多见于内镜下治疗或术后吻合口出血;冲洗肠腔后如能找到出血部位,常用的治疗方法同上消化道,包括内镜下药物局部注射(可用于痔疮出血)、热凝止血和机械止血(金属夹)三种,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一种或多种联合的方法止血。对于小肠出血,胃镜和结肠镜可用于十二指肠和末端回肠的小肠出血诊治。小肠镜操作复杂,内镜下治疗难度较大。
【并发症和处理】
穿孔最常见,如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外科手术干预。
(陈世耀 马丽黎 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