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消化道异物
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包括异物的意外吞咽、上消化道肿瘤、吻合口引起的消化道狭窄、医源性异物及自发形成结石等。其中,以异物的意外吞咽最为常见,也包括一些因其他原因(如自杀、精神异常等)吞咽的异物。
上消化道异物主要根据患者病史进行诊断。成年患者可以描述意外吞入异物的时间、异物的类型,以及胸痛、吞咽痛和无法控制的唾液分泌。儿童则往往无法提供详细的病史,医师则需要根据非特异性表现如拒食、流涎以及咳嗽气喘症状进行判断。此外,皮下气肿以及腹膜炎症状往往提示穿孔的发生,而不自主的流涎则提示食管的完全阻塞。
X线平片检查是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辅助检查,除了可以明确异物的具体位置以及大致形态以外,皮下气体、纵隔气肿以及胸腔积液往往提示穿孔的发生。CT扫描对异物的检查效果优于X线片,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以及放射剂量大,因此不作为首选。此外,钡剂以及泛影葡胺作为对比剂也可用于诊断,但由于诊断效率低,一旦反流误吸往往容易引起肺水肿,因此不推荐作为一线诊断方法。
当患者发生呼吸困难、气道损伤或可疑完全阻塞时,可以行急诊内镜检查。内镜检查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所有食管或胃内异物均为内镜下取出的适应证。其中,尖锐异物、电池等对消化道可能产生损害的异物,以及造成消化道完全阻塞以及严重不适症状的异物为急诊内镜下取出的适应证。此外,无法经消化液腐蚀并顺利经消化道排出的异物若高度可能进入小肠也应行急诊内镜取出。其他相对风险较小的异物则应在发现的24h内取出。
2.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所有具有胃镜检查绝对禁忌证的患者(见“胃镜检查”)。其中,无法配合的患者可在丙泊酚镇静下或全麻插管下进行治疗。
2)已发生穿孔或周围脏器损伤,且明确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2)相对禁忌证
1)所有具有胃镜检查相对禁忌证的患者
2)异物与周围脏器密切(如异物扎入主动脉),取出过程中可能造成严重损伤或死亡的患者。
3)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凝血功能异常等),取出过程中可能造成大出血,而相关临床科室无法进行预防性或后续治疗。
【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
1.设备及器械准备
(1)内镜:普通胃镜即可满足食管、胃及近端十二指肠异物取出的要求。若异物在远端十二指肠或小肠则需要双气囊小肠镜进行操作。
(2)异物钳:适用于易钳夹且形态相对规则的异物,如长条形骨头、枣核等异物。
(3)圈套器:适用于形态相对不规则、钳夹易脱落的异物,如不规则的骨头、带金属固定钩的假牙、打火机等。此外,圈套器还可以对无法取出的结石或食糜进行粉碎,使其顺利通过整个消化道排出。
(4)金属取石网篮:适用于圈套器无法固定、固定后易滑脱或圈套形成的体位无法安全取出的异物,如表面光滑的球状异物、玻璃瓶、电池等。
(5)尼龙圈套回收网篮:适用于尖锐异物或不规则异物的取出,防止尖锐部分对消化道壁的损伤,但国内尚未上市。
(6)前置透明帽:适用于食管异物位于食管入口下方,胃镜观察较为困难时使用。对于双侧嵌顿的异物,透明帽可以通过顶推暴露异物一端方便异物取出。此外,回收尖锐异物时,可将尖端收入透明帽内,起到保护作用。
(7)带润滑剂的乳胶安全套:适用于体积相对较大或尖锐部分较多的异物,可将异物放入安全套中取出,保护黏膜免于损伤。
2.患者准备
(1)低危患者可在内镜室进行治疗,其术前准备同胃镜检查,术前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或间苯三酚等)。
(2)高危患者需在手术室全麻插管下进行,并在术前进行相关的检查,并请相关科室人员到场以便及时处理围手术期的突发状况。
3.术后处理 无黏膜损伤或黏膜损伤较轻的患者当日可进食冷流质,第二日若无不适则改半流质饮食3~5日后正常饮食。有较重黏膜损伤及活动性出血经内镜下治疗后的患者予以留院观察并禁食,并予以抑酸、止血、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再发出血可能大的患者应留置鼻胃(肠)管。对于有穿孔或其他并发症可能的患者应转到相关科室进行观察治疗。
【手术过程】
胃镜操作与胃镜检查相同,取出过程中充分注气使管腔处在扩张状态并应尽量使异物长轴与食管长轴平行,尖锐异物则尽量使异物尖端处在对黏膜损伤最小的位置。退胃镜时可用中指和环指固定器械,在管腔扩张最大的情况下缓慢退镜。取出后胃镜应再次检查异物嵌顿处及取出经过的路径处黏膜有无损伤,有活动性出血处可行内镜下止血,黏膜撕裂较重的可予以金属夹夹闭创面。
【并发症及处理】
1.黏膜损伤 术中出现轻度黏膜损伤可不予特殊处理。对于黏膜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创面。
2.出血 参考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原则。
3.穿孔 小穿孔可于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创面。较大穿孔及脓肿形成无法夹闭创面的患者应在创面处留置鼻胃管接负压器,并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留置鼻胃管接负压器,必要时请普外科医生会诊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