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胃镜检查

第一节 胃镜检查

胃镜是上消化道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可靠,安全性高。最早的胃镜是1868年德国人Kussmaul从江湖吞剑士那里得到启发,首次成功地用长56cm、直径13 mm的金属管,末端装有镜子的工具来观察胃。胃镜也从硬质镜到纤维镜(1957年),再到电子镜(1983年),逐步得到发展,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1)有上消化道症状,疑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肿瘤患者。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或症状与钡餐检查结果不符者。

(3)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部位不明者。

(4)需随访的病变,如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术后胃出现症状等。

(5)高危人群(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的普查。

(6)适于胃镜下治疗者,如胃内异物、胃息肉、食管贲门狭窄等。

(7)判断药物对某些病变(如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2.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活动期、重度心力衰竭。

2)严重肺部疾病:哮喘、呼吸衰竭不能平卧者。

3)精神病及意识明显障碍不能合作者。

4)疑为休克、上消化道穿孔等危重患者。

5)急性重症咽喉部疾病,尤其是腐蚀性炎症,胃镜不能插入者。

6)明显的胸主动脉瘤及脑卒中患者。

(2)相对禁忌证

1)心、肺功能不全。

2)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压未稳定者。

3)有出血倾向,血红蛋白低于50g/L者。

4)高度脊柱畸形、巨大食管或十二指肠憩室者。

【检查前准备及检查后处理】

1.检查前准备 内镜消毒;患者检查前需做HBsAg和肝功能检查;受检者检查前禁食6~8h,有幽门梗阻患者应增加禁食时间,必要时洗胃;口服去泡剂;咽部麻醉,减少咽部反应,使进镜顺利,减少患者痛苦;对精神紧张的患者,在检查前15min使用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以消除紧张;嘱患者松解领口及裤带,取出活动假牙,轻轻咬住牙垫;左侧卧位躺于检查床,身体放松,双腿屈曲;口侧垫消毒巾,消毒巾上置弯盘,承接口腔流出的唾液或呕出物。

2.检查后处理 如未做活检或内镜下治疗者可进普食;如行活检或行麻醉者应2h后进半流质。对个别疼痛或腹胀症状较严重者,或活检后渗血较多者为防出血、穿孔,可留院观察1日。

【临床应用】

1.正常胃镜检查表现 正常胃黏膜呈均匀的橘红色。胃幽门呈圆形,当幽门收缩时,可见星状皱襞。胃窦部黏膜在充气后一般看不到黏膜皱襞;胃窦部蠕动收缩时,使胃窦腔闭锁,形成假幽门。胃角是胃镜检查中容易找到的重要定位标记,呈光滑弧形,其一方为胃体腔,另一方为胃窦。胃体部小弯侧黏膜充气后无皱襞,短而光滑;胃体大弯侧黏膜皱襞较粗,充气后不易消失。胃底呈光滑的圆屋顶状,胃底位置较低,胃内黏液等液体聚积于此处,称黏液湖。贲门呈卵圆形,常处于收缩状态,其与食管的连接处可见食管、胃鳞柱状黏膜交界形成的齿状线。

2.临床常见疾病的胃镜下诊断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可以仅有症状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故内镜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该病的存在。其镜下表现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且多为带状;严重者可合并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及癌肿。

(2)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表现有以下特点:①齿状线上移,不规则;②Barrett食管内的黏膜色调比胃黏膜浅而粗糙,常呈细沙颗粒状;③可以观察到残存的食管上皮黏膜岛;④在炎症消退期常可观察到栅状食管毛细血管网。在实际工作中,对于Barrett食管的诊断还必须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结合。

(3)食管癌

1)癌前病变:内镜下食管黏膜异型增生多表现为黏膜不光滑,局部增生样改变或糜烂,色淡,有时类似白斑样改变,有时呈充血样,血管纹理不清。碘染色为淡染区或不染区。食管黏膜的异型增生多数与早期食管癌表现相似,需借助病理活检才能鉴别。

2)早期癌:食管早癌内镜下表现如下:①病变处黏膜充血、肿胀、微隆起;②病变处黏膜有糜烂,颜色较正常为深,失去了正常的黏膜光泽,或有散在的小溃疡,底部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物;③病变处黏膜有类似白斑样改变,微隆起于正常黏膜,白斑周围黏膜颜色较深,黏膜皱襞中断,管壁僵硬,触之不易出血;④病变处黏膜不规则增厚,呈小结节样隆起,表面糜烂。为发现早期病变,可做碘染色,癌组织一般不变色。

3)进展期癌:有肿块突入食管,并有糜烂和溃疡,溃疡底部高低不平覆污秽苔,有时癌肿呈环形生长,使食管狭窄,内镜不能通过。病变处黏膜僵硬,质脆,触之易出血,癌肿近端扩张不明显。食管癌通常分为5型:①隆起型(Ⅰ型);②溃疡型(Ⅱ型);③溃疡浸润型(Ⅲ型);④弥漫浸润型(Ⅳ型);⑤混合型(Ⅴ型)。

(4)贲门失迟缓症:胃镜检查时可发现食管内食物和消化液潴留,食管扩张,食管下段括约肌紧闭,还有的特征是当轻度加压时内镜可突然进入胃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有时食管与胃交界处的肿瘤表现相似于原发性贲门失迟缓症,应注意鉴别。

(5)食管和胃黏膜下病变:黏膜下病变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间质瘤、囊肿和血管瘤等。它们在内镜下的共同特点是黏膜隆起,但依据不同病变的性质、形态和大小又有所不同;体积较小者黏膜表面多光滑,较大者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进一步确诊依赖于超声内镜。

(6)胃炎

1)急性胃炎: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表现为黏膜弥漫性或局部明显充血、黏膜下出血点、黏膜糜烂出血等。

2)慢性胃炎:①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及附着性黏膜增多。②慢性萎缩性胃炎:镜下表现为黏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黄或灰白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周围境界不清,可表现为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萎缩性胃炎常需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7)消化性溃疡: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可呈圆形、椭圆形、线性或不规则形,基底光滑,常附有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稍隆起,有时可见周围黏膜聚集;有时溃疡呈“霜斑样”。胃镜下,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状态及严重程度,从重到轻分为急性期、愈合期、瘢痕期。

(8)胃癌

1)早期胃癌分类:凡肿瘤局限在黏膜或黏膜下层者,无论有无淋巴转移,均称为早期胃癌。内镜分类多采用日本内镜学会分类法。

Ⅰ型:隆起型,病变向腔内隆起超过5mm以上。

Ⅱ型:平坦型,分为3个亚型。Ⅱa型:浅表隆起型,病变高度<5mm。Ⅱb型:表面平坦型,病变隆起凹陷均不显著,仅有色泽改变。Ⅱc型:浅凹陷型,病变轻度凹陷,相当于糜烂。

Ⅲ型:凹陷型,相当于浅溃疡。

如果病灶合并2种形态,则分别记录,如Ⅱa+Ⅱc、Ⅲ+Ⅱc等,即主要病变在前,小的病灶在后。

2)进展期胃癌的内镜分类:凡肿瘤已侵及固有肌层者,统称为进展期胃癌。目前多采用Borrmann分类法,分为4型。①BorrmannⅠ型:息肉型,病灶隆起显著,表面可有糜烂,与周围黏膜分界清楚。②BorrmannⅡ型:溃疡型,呈较大的溃疡,周边黏膜隆起形成环堤,周围黏膜浸润不显著。③BorrmannⅢ型:溃疡浸润型,溃疡周围浸润显著,范围超过溃疡,环堤黏膜部分有破损。④BorrmannⅣ型:弥漫浸润型,溃疡与隆起交替出现,分界不清,呈弥漫浸润状态。

(9)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常显示为贲门或胃底的团块结节样和迂曲盘旋的隆起。由于他们常深在黏膜下或浆膜下,其表面的色泽和外观正常,故小或中等大小的曲张静脉不易与胃黏膜皱襞鉴别,且在食管静脉曲张可见的红色征很少见于胃底静脉曲张。对可疑的贲门区黏膜下肿物行活检应十分谨慎,必要时行内镜超声检查协助判别静脉曲张。

(10)胃十二指肠息肉:胃镜下80%左右的胃息肉位于胃体和胃窦部,呈丘形、半球形、球形、卵圆形,或呈手指状向腔内局限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十二指肠息肉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可单发,也可多发;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瘤虽属良性,但也可恶变成为腺癌。乳头状腺瘤多位于十二指肠第三、四段,体积较大,一般可>2 cm。

(11)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是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特殊类型,来源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镜下可见肿块或结节、溃疡及浸润改变,难与胃癌区别,但肿块呈多发,黏膜下浸润表现为卵石样外观或弥漫分布,形成皮革样胃。溃疡形态多变,不规则或地图样,溃疡边缘增厚隆起似火山口状,周围有较大皱襞。活检时要深取,重复取材,甚至圈套黏膜大块取材,可提高诊断率,一般阳性率为30%~50%。而且一次活检阴性不能轻易否定该诊断,应反复多次活检取材。

3.术中胃镜的运用 胃镜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术中胃镜进行病灶的准确定位,提高手术效率。②腹腔镜上消化道疾病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为出血和消化道瘘,多为术中胃闭合边缘出血及食管、胃黏膜的损伤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所致。术中可通过胃镜观察切缘和胃腔内有无出血,并在胃腔内适量充气,腔外注水观察闭合切缘有无气泡冒出,从而判断局部有无渗漏。③在胃镜监视下,可将胃管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以保证术后胃肠减压的良好效果,从而减少并发症。

【并发症及处理】

1.穿孔 最易发生穿孔的部位是下段食管和梨状窝,常因暴力操作造成。一旦穿孔发生,可尝试内镜下钛夹封闭创面,并留院观察;如内镜下封闭失败,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

2.出血 因胃镜检查导致出血较少见,内镜检查时要辨清病变,活检时要避开血管,切忌将静脉曲张进行活检;活检后常规观察片刻,如出血不止可喷洒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或电凝止血,对于出血明显者应留院观察,必要时住院行止血治疗。

3.心血管意外 心血管意外主要见于原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慢性肺疾病及老年患者,或检查时刺激迷走神经造成。有相关基础疾病患者,可术前给予适当镇静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冠状动脉药物,以预防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发生。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生心脏意外,应立即终止检查,如出现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脏体外按压等复苏措施。

4.肺部并发症 如术前应用麻醉剂、口咽部插管,以及胃镜检查中,胃膨胀引起膈肌上升等均可引起肺部并发症。若检查中,患者出现呛咳、气急、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立即中止检查,将患者下颌适当抬起,必要时面罩吸氧,甚至行气管插管。

5.下颌关节脱臼 一般由于检查时安放口圈致张口较大或插镜时感到恶心,特别是习惯性下颌关节脱臼者更容易出现,一般无危险,手法复位即可。

6.喉头痉挛及咽喉部损伤 检查前应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对咽喉部反应强和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酌情应用镇静剂。插镜抵达咽部时,轻柔操作,避免损伤。

(姚礼庆 任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