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肠镜检查

一、小肠镜检查

小肠位于消化道中段,长为5~7m,由于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且肠段较长、在腹腔内位置游离、常形成多个复杂的环状结构,因而小肠镜检查远较胃镜及肠镜困难。近几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气囊小肠镜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完成全小肠检查成为可能,并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小肠镜有以下几种:推进式小肠镜、探条式小肠镜和导丝式小肠镜。目前常用的为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和单气囊推进式小肠镜。

【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腹痛、腹泻、呕吐,经X线钡餐、胃镜及肠镜检查未能确诊,或可疑小肠疾病者。

(2)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经胃镜、肠镜检查尚未发现病灶,临床上怀疑有小肠疾病者。

(3)不明原因贫血、消瘦和发热等,疑有小肠良性或恶性肿瘤。

(4)吸收不良综合征。

(5)肠结核或克罗恩病。

(6)手术时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小肠检查并定位者。

(7)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电凝止血和活组织检查。

(8)小肠X线钡餐或CT检查病变和部位不能确定,或症状与以上检查诊断不符者。

2.禁忌证

(1)不配合或精神病患者,但是根据情况可采用无痛检查的方法。

(2)消化道急性穿孔。

(3)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4)急性胰腺炎、胆管炎,伴全身情况较差者。

(5)急性完全肠梗阻。

(6)腹腔广泛粘连。

(7)高热、感染、出血倾向和肝肾功能不全未控制者。

(8)脑溢血、昏迷和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未改善者。

(9)存在其他疾病可能影响检查完成或者风险较大危及生命安全的状态。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后处理】

1.检查前准备 经口小肠镜检查同胃镜检查前准备;因检查时间较长,为防止反流、误吸等情况的发生,一般建议气管插管采用全麻。经肛小肠镜检查的术前准备及麻醉方式同大肠镜检查。

2.检查后处理 一般无特殊处理,1~2日少渣饮食,根据临床表现和疾病诊断进行相关处理。

【临床应用】

1.正常小肠镜表现 正常小肠黏膜在小肠镜下如天鹅绒的绒面,呈粉红色,有时可见数量不等的粟粒状淋巴滤泡。十二指肠、空肠的黏膜表面突出大量密集绒毛,管径较大,环状皱襞粗而密集,局部血供丰富;回肠管径较小,黏膜环状皱襞细而稀疏,局部血供也相对较少。在病理情况下,绒毛出现异常是主要特征,绒毛不同程度的改变对正常黏膜与异常黏膜、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2.常见小肠疾病镜下诊断

(1)炎症性疾病

1)非特异性炎症:凡不能用特异性病原体感染、血管异常和良恶性肿瘤等疾病解释的小肠炎症称为非特异性小肠炎。内镜下表现为黏膜水肿,表面形成各种形态的糜烂灶,浅凹陷表面覆浅黄白苔;环形皱襞变粗;血管纹理模糊,黏液分泌亢进,光泽存在,绒毛变粗变模糊。亦可形成非特异性溃疡,多发或单纯性,常见病因包括非甾体消炎药物使用、病毒感染、不当饮食与应激等。

2)克罗恩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发生于自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病变常呈节段性分布在消化道内,以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纵行溃疡、裂隙样溃疡、隆起性改变(铺路石样)、炎性息肉、肠腔变形、假憩室、狭窄和瘘道形成等,表现多样,病灶处活检,若病理提示为肉芽肿性炎性改变则为主要诊断依据。

3)肠结核:小肠结核中,末端回肠发病较空肠和十二指肠多见,分为溃疡性、增生性和混合性。内镜下表现多样,如散在的大小不一的多发溃疡、多发炎性息肉、多发炎性憩室、溃疡瘢痕以及肠管偏侧或对称性狭窄等。

4)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乳糜泻、whipple病等,多由小肠炎症引起,少数黏膜充血不明显,黏膜苍白、皱襞低平;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小肠绒毛不同程度的萎缩、变短,甚至消失。

(2)血管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往往是小肠出血造成的,国外报道小肠出血以血管病变多见(70%~80%),如小肠血管海绵样变、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小肠镜下小肠血管病变的表现与胃镜、肠镜下的表现基本一致,多见单发或多发的蓝紫色小隆起,或者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呈小血管瘤样;偶尔可以发现病灶表面的新鲜渗血而确诊,检查同时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3)肿瘤:小肠肿瘤虽然仅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一小部分(占胃肠道肿瘤的1%~3%,其中60%~70%是良性肿瘤),但其临床诊断难度最大。这与小肠结构特殊、肿瘤临床表现特征性不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各种针对小肠疾病检查的手段存在缺陷等诸多因素有关。与CT扫描相比,小肠镜对小肠黏膜的观察更直观、清晰,对可疑部位能反复观察,对可疑病变通过活检可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使小肠镜成为小肠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的最佳方法。

1)良性肿瘤:常见的有小肠息肉和黏膜下肿瘤,增生性息肉较小而无蒂;管状腺瘤常有蒂,色红桑葚状;绒毛状腺瘤体积大,呈分叶状。小肠腺瘤以单发隆起为主,好发部位依次为空肠、回肠和十二指肠。如发现多发性隆起伴口唇黏膜黑色素沉积者,应警惕P-J(Peutz-Jeghers)综合征。回肠腺瘤与息肉样淋巴滤泡性增生在鉴别上有困难时,可通过染色观察表面腺管开口状态或活检后确定息肉性质,有条件的可以行内镜下治疗。

小肠黏膜下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等,黏膜表面完整,色泽与黏膜一致,表浅或者表面有溃疡者可通过活检确定,一般超声小肠镜检查可确定肿瘤是否存在,病灶大小、来源,初步判断病灶的性质。

2)恶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以小肠癌最多见,其次是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小肠癌的形态参照大肠癌的分类法,可分为隆起型、非狭窄型、管外发育型和轮状狭窄型;病变好发于空肠,空肠与回肠的比例为2∶1。以分化型腺癌为主,肠壁可见菜花样隆起,表面溃疡出血居多,有时可见非溃疡性肠腔环形狭窄;腺瘤癌变呈环堤状增生,中央溃疡,表面不规则隆起。十二指肠乳头癌较为多见,占小肠癌的45%~50%,常与腺瘤并存;表现为乳头部明显肿大,开口处糜烂、溃疡和肿瘤形成。

平滑肌肉瘤是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回肠和空肠,十二指肠少见。内镜下表现为较大的黏膜下肿块,常大于2cm,并有增大倾向,表面常有溃疡形成,与非肿瘤性炎症有时难以鉴别,确诊靠病理检查。

恶性淋巴管瘤多发生于回肠末端;其中发生于十二指肠的占6.9%,以球部最多。内镜下分为隆起型、溃疡型和狭窄型;可表现为多发性溃疡及结节状隆起,狭窄呈偏侧性。

消化道类癌以直肠、回肠多见,其次为空肠和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类癌多发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少见。小肠类癌主要位于黏膜下层,病灶较小时不易发现,大的病变与黏膜下肿瘤难以鉴别,生长缓慢,质硬。

(4)其他

1)钩虫病:本病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成虫咬附于小肠黏膜而致浅小溃疡、出血,因成虫经常更换咬附点,常引起多点出血。据估计,每条成虫所致的出血量为0.025~0.2ml/24h。内镜检查时抓到成虫及见到小肠出血点,即可诊断本病。

2)Meckel(美克尔)憩室:憩室是指通过肠壁的一种囊状的小型黏膜疝,它可发生于小肠和结肠的任何部位。Mecker憩室特指发生在距回盲瓣约40cm处的小肠憩室。小肠内有大量细菌,小肠黏膜抵抗力的下降可以造成憩室黏膜的溃疡而引起出血。内镜检查如见到憩室并有出血,即可诊断。

3)血管畸形:本病为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血管畸形可以有血管扩张、血管发育不良、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这类出血多不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出血有自限性,但可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黑粪或便血,反复发作及出血量较大者,有贫血表现。内镜检查时可见出血灶,有时可见异常血管。

【并发症及处理】

消化道出血、穿孔和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这对操作者的技巧和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有报道称,有经验和缺乏经验的医生对于完成全小肠检查差别明显(25%~80%),但由于小肠解剖的特殊性,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仍有部分病例不能完成全小肠检查;并且对小肠皱襞后方观察较为困难,有可能遗漏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