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小肠梗阻
降低胃肠腔内压力,减少梗阻以上肠腔液体和气体积聚,改善局部消化道血液循环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关键。常规胃肠减压是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传统胃管长度短,仅在胃腔内抽吸胃液和气体,无法进行有效全小肠内减压。目前,经鼻插入型导管疗法已成为针对单纯性小肠梗阻,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
【诊断】
典型的单纯性肠梗阻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同时伴有腹胀、呕吐、肠鸣音增加等自觉症状。粘连性肠梗阻多数患者都有腹部手术史,或者曾有过腹痛史。但在早期,有时并不具有典型的上述症状而仅有腹痛与呕吐。注意鉴别肠梗阻的类型:①机械性与动力性肠梗阻;②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③小肠与结肠梗阻。
日本帝京大学的四方教授将小肠造影按以下4种类型分类:Ⅰ型为完全闭塞,Ⅱ型有肠管口径的变化为不完全闭塞,Ⅲ型为肠管弯曲造成的不完全闭塞,Ⅳ型为没有明显看到狭窄。Ⅰ型与Ⅱ型适合手术治疗,Ⅲ型和Ⅳ型适合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和禁忌证】
急性肠梗阻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本文重点讲解急性小肠梗阻的内镜治疗,即经鼻肠梗阻导管植入术。
1.适应证 ①单纯粘连性肠梗阻者;②小肠造影Ⅲ型、Ⅳ型,适合内镜导管植入法治疗者;③术前或术中需肠管减压导管治疗者;④病因不明的小肠梗阻者。
2.禁忌证 ①有胃镜禁忌证、鼻道不能通过内镜的患者;②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例是肠梗阻导管的绝对禁忌证;③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伴腹膜炎者;④小肠造影Ⅰ型、Ⅱ型者。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器械准备 鼻肠梗阻减压导管,其他包括内镜系统、X线机、60%泛影葡胺等。
2.患者准备 术前禁食,放置胃肠减压,开通静脉通路,给予心电监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检测生命体征。术前肌内注射安定5mg,静脉内推注654-210mg以镇静、解痉。
3.术后处理 测生命体征,观察记录肠梗阻导管在体内的深度、患者的腹部体征等,肠梗阻导管鼻翼处不予固定,用小绳索在距离鼻孔10~20cm处绑住导管,绳索两边绕过脖子后打结牵引,以利于肠梗阻导管随肠蠕动向下移动。每日观察导管进入长度,并及时调整固定点。每日记录引流量,同时观察颜色。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等现象,如患者腹胀痛,引液少或无液体引出时,应确定是否为粪渣堵塞,可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每次50ml进行导管内来回缓慢冲洗,直至引流通畅。置管后予禁食,补液,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灌肠,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等。
【手术过程】
操作时,由医生在内镜下用活检钳将导管置入或在X线监视下经金属导丝引导下将导管导入至十二指肠远端,向前气囊注入15ml无菌蒸馏水,导管尾端接负压吸引。导管前气囊充水形成水囊模拟食团在肠蠕动的推动下在小肠内移行,带动导管边吸引减压边向小肠远端前行到达梗阻的近端,直接抽吸减压,或通过粘连部至回肠末端全小肠减压(图6-1)。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1)治愈: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梗阻症状完全缓解,肛门排气和排便良好,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恢复正常,无气过水声,腹部X线检查示气液平面消失,导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在肠腔内走行通畅。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肠道梗阻征象部分缓解。
(3)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剧,X线检查示肠道梗阻征象无改善或加重。

图6-1 经鼻肠梗阻减压导管的放置
【并发症及处理】
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肠穿孔、穿孔所致腹腔感染、导管减压时的肠管坏死等。出血、肠穿孔、肠坏死可能与肠道疾病本身及放置肠梗阻导管时的操作有关,经导管内注入中药或营养液时量不宜太多,每次50~100ml,以免使肠腔内压力过高、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肠管坏死。负压吸引时不宜过大,以免将肠黏膜吸附到导管侧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