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按照病因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两大类。前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压力过高使得侧支循环开放、曲张静脉逐渐加重直至破裂导致的出血。后者则是由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黏膜下血管因溃疡等各种病变而导致的出血,常见的病因有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胃癌,少见的病因有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Dieulafoy病、间质瘤。除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物(NSAIDs)、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外,各种医源性操作如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内镜检查与治疗等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内镜检查是明确出血病因的重要检查手段,内镜下止血起效迅速、疗效确切,也是紧急止血治疗的首选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明显呕血或者黑便表现,此类患者不能忽视。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黑便或者隐血试验阳性。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并结合临床及检查做出合适的判断。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可根据改良的Forrest分类法分类。

(1)Forrest Ⅰ活动性出血:Ⅰa喷射性出血(动脉性);Ⅰb渗出性出血(静脉或小动脉)。

(2)Forrest Ⅱ近期出血:Ⅱa溃疡伴有不出血的血管暴露,即可见血管残端;Ⅱb溃疡表面附着血栓,即无可见血管残端;Ⅱc溃疡有红色或深红色平坦斑。

(3)Forrest Ⅲ溃疡底洁净,无近期出血迹象。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除禁忌证外的局限性出血都适合内镜下治疗。临床常用于内镜下治疗的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包括:消化性溃疡出血、贲门撕裂综合征、局限性血管畸形、Dieulafoy病,以及内镜治疗术后出血等。溃疡出血患者,推荐对Forrest Ⅰ~Forrest Ⅱ b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

2.禁忌证

(1)弥漫性病变:如巨大血管瘤破裂出血。

(2)出血合并大的穿孔。

(3)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处大动脉破裂。

(4)不适合内镜检查者,如生命体征不平稳、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精神病、消化道狭窄内镜无法通过者,列为相对禁忌证,在情况改善或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仍可选择内镜治疗。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器械准备

(1)胃镜,有冲水装置的治疗胃镜最佳。

(2)去甲肾上腺素8mg/100ml生理盐水(冰盐水):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少量渗血、急性胃黏膜病变、吻合口炎症、活检部位渗血等。

(3)硬化剂和(或)组织胶:可局部黏膜下注射,用于明显活动性出血。

(4)热活检钳:高频电凝止血,可用于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后创面出血、小动脉破裂出血等。

(5)金属夹:适用于可见血管残端的病灶,如Dieulafoy病,内镜切除后创面出血。

2.患者准备 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能正常合作。内镜治疗前,对患者病情正确评估,对循环复苏所需液体量,是否需要气管插管等做出判断,在维持血流动力平稳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更安全。

3.术后处理 严重出血患者内镜止血后应严密监护,禁食24h以上,密切观察粪便颜色、血液动力学及血红蛋白等改变,必要时,可再次采取内镜治疗。内镜治疗后,仍应持续使用足量质子泵抑制剂。高危患者,内镜止血和PPI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0%~20%。当发生再出血时,应视具体情况及时行二次内镜下止血,并请介入科和外科会诊,以备介入、开腹手术等其他手段止血治疗。

【手术过程】

先行胃镜检查,仔细观察胃、十二指肠各部位,对于可疑出血部位,反复冲洗干净以明确。确定出血部位及原因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可联合使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药物局部注射、热凝止血和机械止血三种。药物注射可选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硬化剂等,其优点为简便易行;热凝止血包括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APC)、热探头(热活检钳)、微波等方法,止血效果可靠,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经验;机械止血主要采用各种止血夹,尤其适用于活动性出血。临床证据表明,几种止血方法的结合运用,可进一步提高局部病灶的止血效果。

【并发症和处理】

胃肠壁内血肿(注射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短暂而严重高血压(注射)、穿孔、呼吸和心跳骤停及出血等均见报道,应加以警惕,及早诊治,一般可成功内科保守处理,反复电凝引起的迟发性穿孔,如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外科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