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

四、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治疗主要适用于病变位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浅层者。对于瘤体较大或者位置较深的SMT,由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大,部分深层病变也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达到完整切除,因此目前仍主张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内镜新器械的研发,内镜治疗黏膜下肿瘤的适应证正不断扩大。针对不同大小、深度的SMT,内镜下治疗的方案选择也有所不同。

【适应证和禁忌证】

1.圈套电切治疗

(1)适应证:起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消化道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神经鞘瘤、类癌肿瘤、血管淋巴管瘤、异位胰腺和囊肿等。

(2)禁忌证:一般内镜治疗禁忌证,如出血倾向、身体不能耐受等。

2.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

(1)适应证: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

(2)禁忌证:一般内镜治疗禁忌证,如出血倾向、身体不能耐受等。

3.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

(1)适应证:术前EUS及CT证实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且直径≤5cm。

(2)禁忌证:一般内镜治疗禁忌证,如出血倾向、身体不能耐受等。

【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1.器械准备 同ESD治疗。

2.患者准备 患者术前准备与EMR、ESD等治疗相似,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SMT患者常需术前超声及CT检查,以明确肿瘤大小、腔内外生长情况、范围、起源层次、深度等。

3.术后处理 对于术中未有穿孔的患者,术后处理同ESD治疗。生长较深或体积较大的SMT治疗过程中常有穿孔发生,对于气腹较为严重的病例,术中、术后应用腹腔穿刺针于右上腹穿刺排气,减轻术后腹胀;术后保持半卧位;禁食,胃肠减压,保持减压管通畅;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和腹膜炎体征;常规使用PPI、抗生素和止血药物。术后3日可口服泛影葡胺了解有无造影剂外漏和胃排空情况,B超检查有无腹腔和盆腔积液。

【手术过程】

1.圈套电切治疗 可以治疗来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SMT。于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病变明显隆起或抬举后直接圈套切除病变。而对于那些厚蒂的SMT,圈套器结扎联合高频电刀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

(1)高频电切法:采用针状高频电切刀,从肿瘤的边缘向内侧切开。

(2)大块切除法:用圈套器直接套住肿瘤表面黏膜,将其切除从而暴露肿块,再将高频电切刀逐渐进行肿瘤与黏膜的剥离。待肿瘤大部分剥离后,采用圈套高频电切法,尽可能将其完整切除。

(3)EMR技术:来源于黏膜肌层较小的SMT可以通过EMR技术切除。

(4)改良EMR预切割技术:通过环形黏膜切口完成EMR术有利于整块切除,对于有些病变,以线形的预切割代替环形切割更有利于病变的切除。

2.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1)标记:对于明显突向腔内的巨大(直径>3cm)SMT病变,ESE前不必标记;而病变较小(直径<1cm)、位置较深、突向腔内不明显,有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可能发现不了病变,建议于隆起病变边缘进行电凝标记。

(2)黏膜下注射:ESE治疗中黏膜下注射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充分的黏膜下层挖除空间,避免黏膜切开过程中穿孔的发生。

(3)切开病变表面黏膜:应用钩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黏膜。

(4)挖除病变:应用钩刀在直视下沿病变四周进行剥离、挖除病变,挖除过程中多次行黏膜下注射。有时病变可能较深或突向浆膜下,钩刀挖除有困难,换用IT刀沿瘤体周围分离组织可能有效。必要时换用双通道内镜或使用两根胃镜,一边使用异物钳钳夹、牵拉肿瘤,一边挖除肿瘤。挖除过程中见瘤体大部游离时,可以直接使用圈套器完整切除病变,但应避免肿瘤残留。

(5)闭合创面:内镜直视下应用金属夹自创面两侧向中央完整对缝创面。

3.内镜全层切除术

(1)显露肿瘤:预切开肿瘤周围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

(2)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应用IT或钩刀沿瘤体包膜外将瘤体白固有肌层剥离,直至浆膜层。

(3)沿肿瘤边缘切开浆膜:由于瘤体与浆膜紧密相连,无法应用IT刀将瘤体直接挖除,应用钩刀或针形切开刀切开瘤体边缘浆膜层,造成“人工”穿孔。

(4)内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应用钩刀或IT刀沿瘤体周围切开浆膜,完整切除肿瘤。切除过程中如瘤体突向腔外,可换用双钳道内镜,异物钳拖拉瘤体至腔内,应用套扎器圈套电切包括周围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在内的瘤体。注意避免切除的肿瘤落入腹腔内。

(5)缝合创面:内镜直视下应用金属夹自创面两侧向中央完整对缝创面。对于不能完整对缝的创面,应用金属夹自周围向中央夹闭纠集的消化道黏膜。目前常用的缝合创面办法还包括网膜修补法、修补材料修补、器械修补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24h内。可利用止血钳或金属夹止血。应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大量冷盐水冲洗伤口。如果出血不受控制,可考虑急诊腹腔镜或手术治疗。

2.穿孔和气胸、气腹、皮下气肿 由于SMT的治疗常伴有肌层的损伤,治疗后易发生穿孔,而EFTR则是主动穿孔的一个过程,此类并发症并不少见。皮下气肿常可自行吸收;轻度气胸,不影响呼吸的可不做特殊处理,严重的气胸可放置胸管;如果气腹较为严重,术中、术后应用腹腔穿刺针于右上腹穿刺排气。

3.腹膜炎和腹腔内感染术后感染 应以预防为主。在手术中,注意及时止血。避免大量冲洗。而在消化道内的液体到达浆膜层时应及时吸掉。局限包裹性的脓肿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若术后腹膜炎及腹腔感染无法局限并伴随全身中毒症状,应考虑外科治疗。

4.邻近器官损伤 明确损伤部位,对症处理,必要时手术治疗。

(周平红 蔡明琰 张丹枫 朱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