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效应显著,“服务+”模式特色鲜明
上海财经大学强调基于财经学科的“服务”特色,主动与其他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对接,推动服务创新和服务业发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卓越财经人才质量提高,“服务+”人才不断涌现。
学生整体就业水平高。上海财经大学历年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毕业生去向集中在金融、投资等现代服务行业的核心岗位,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社会责任。近3年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7%左右,其中签约率水平持续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在IPIN2016中国大学生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二。
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上财学生一直积极关注国家自贸区建设、农村建设等国家重大关注问题。学校于2008年启动的“千村调查”活动,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宗旨,8年来上万名学子共计走访31个省份的7 381个村庄、97 986户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培养创新实践精神,该项目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刘延东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服务+”人才不断涌现。上海财经大学“服务+”创业者已逐渐成长为当代中国双创的青年群体典范。张思雨聚焦于初创企业的品牌建设,迄今已经服务300多家大学生企业,获评2016全球创业周上海“30位30岁以下青年创客”称号。曹一纯着力打造停车充电领域的uber,位居上海市新能源充电桩行业前五名。校友陈敏创立的“途虎养车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后市场B2C 电商平台。大量“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的涌现推动了国家服务创新。近3年,学校先后获得“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赛的国家级奖项10余项,“咖啡绿植”项目获得“创行”世界杯中国赛区冠军,并代表国家征战墨西哥坎昆世界杯决赛,最终获得全球八强。
科技园产出成果丰硕。园区已集聚投资机构120余家,管理资本规模已达170亿元以上。财大园区内已集聚近2 500家企业,园区实现区级税收约9 000万元,多数是金融等服务行业企业,目前总共孵化了2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已经挂牌新三板,8家企业准备挂牌新三板。
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综合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资金外部化、师资共享化、科研模块化、成果媒体化。学校创新创业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影响不断扩大,发表于文汇报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教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发表于光明日报整版的《全国众创空间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社会影响不断显现。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上海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组织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汇创青春”上海市互联网+文创作品展示等活动,在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和财经院校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效应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刘兰娟,朱红军,林芳,等.财经类高校学术型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26-31.
[2]樊丽明.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3-87.
[3]樊丽明.以现代大学理念办一流财经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06):50.
[4]米银俊,许泽浩.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0-32.
[5]崔益虎,郭万牛,陈同扬.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及其拓展[J].教育探索,2016(12):61-64.
[6]刘志阳.创新创业教育的“2035”中国方案[R],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2017-12-22.
【注释】
[1]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社会创业、风险投资和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