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源起与文献综述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央政策的制定对地方的政策采纳与施行有着很大影响,并且从已有的大量研究显示,不同政策类别的扩散方式有着显著差异性。因此,了解创新创业政策如何在高校间扩散极为重要。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有近2 000所高校,2 200门课程以及多达200个基金会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英国政府也于2014年底计划投资59亿英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并组建了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制定国家科技战略。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目前公布的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我国在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忽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关注少数学生创办企业的教育,忽视大多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关注在校大学生,却忽略了对毕业生创业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多视角研究,从而进一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后来的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经验。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早,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研究,可借鉴这些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加快我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学者们对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科建设、内外环境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学者刘鹏(2016)从发展背景和阶段、教育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比较分析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进行探索,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从观念变革、全程布局和全面教育、体验教育和资源协同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改进发展的建议。学者宋晓东(2015)等分析了国外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定位、内容、师资水平、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总结创业教育中的规律,对我国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学者夏小华(2011)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研究,指出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始终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培育引领性人才。另外,学者杜兰晓(2015)分析了国外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法国是把创业教育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相联系;韩国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联系在一起;日本的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放到了必修课的位置;新加坡则确立了创业教育要适合经济和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创业教育的途径。
政策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理论以新的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解释一项新的政策是如何为不同类型的政府所采纳并进一步传播。美国学者沃克认为政策创新是“一个政府第一次采纳的政策,无论该政策已经存在多久,也无论其他政府是否已经采纳该政策”(Walker,1969)。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包括:背景、地方政府、传播媒介以及创新本身四个方面。鲍什伊以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基础,提出了政府创新扩散的因素为:政府特征、创新特征、利益集团与行业组织以及国民心境(Boushey,2010 朱旭峰)。而最为常见的政策创新扩散的机制主要有四种:学习机制、竞争机制、模仿机制以及强制机制。这四种机制相互影响,在政策扩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政策的扩散往往是多种扩散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学习机制与竞争机制往往同时出现在一项政策或项目扩散的过程中,并且这两种机制也是最为常见的用来解释政策扩散过程的机制(Boehmke and Witmer,2004 朱旭峰)。
在本文中,笔者拟以创新创业政策在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扩散过程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42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文本资料进行数据编码,尝试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创新的扩散机制。以期分析创新创业政策在高校的扩散模型,在创新创业扩散过程中省级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这些高校的实践经验能为后来高校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等问题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