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本科生早期“两平台”建设
2013年,厦门大学提出打造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和学业竞赛“两平台”。为确保两个平台建设顺利进行,要实施四项基本改革措施(图3)。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科创竞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突出个性培养、均衡课程安排、规范课程管理”的总体原则,厦门大学制订了更为灵活、多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将科研创新项目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促进项目与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衔接和结合。设立创新学分,将学生科创竞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体系[2]。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优秀教师指导学生科创竞赛项目
厦门大学于2006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具体为由一位导师带领若干名学生组成团队,对某个科创竞赛项目进行共同探讨研究。通过导师制,将具备创新思维的教师和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导师的知识领域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其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扩充和提高。学生在导师的指引下接受早期的科研训练,实现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创建一批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创新实践条件
一方面,厦门大学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向参加“双创”项目的学生全天候开放;另一方面投入了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了众多的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实践条件,对创新给予全力支持。现在厦门大学已经逐步将基地延伸到校外,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种资源,加强校内外资源联动与地域互动,在工厂、企业、社区中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创新环境。
4.实施三学期制,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
近年来,厦门大学通过不断完善短学期教学安排,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从2005 年开始,学校就推行“三学期制”,通过“小学期”的实践时间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实现最大化、时间利用最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科研训练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准备学业竞赛。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可以最大程度享受到综合性大学蕴含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