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育人管理保障模式的探索

二、“双创”育人管理保障模式的探索

架构于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专业特点,学院积极探索出一套服务型高校“一体两翼”的“双创”管理保障模式——“3+3模式”,即构建三个平台的管理体系,完善三项服务的保障体系。实践证明,该模式对推进创新创业的开展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管理保障模式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三个结合”。围绕这个目标,就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力。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平台,突出服务,强调引导,淡化管理,注重氛围营造。因此,将此模式定位为服务型管理保障模式。

管理保障模式分为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管理体系的三个平台为:专业强化、实践拓展、能力提升;保障体系的三项服务为:机制保障、活动载体、个性服务。

图1 学院“双创”育人管理保障模式结构

1.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

第一平台——专业强化平台:包括丰富课程设置,改良专业教学,强化专业教育,深化专业知识等。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改良教学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扩大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在完善的学科领域框架下自2014年试点本科生“双导师制”,大一新生进校即定校内导师,大三再配校友导师,进一步推进学院卓越人才培养。校内导师通过每月与学生见一次面、每学期点评一次学生作业、每年带领学生参观一次工作室或参与科研项目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激发专业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提供责任保障。校友导师将着重在本科生高年级段在社会实践、职业发展、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指导与支持。“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了导师在高校学生各阶段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平台——实践拓展平台: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让学生自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该平台突出“真题实做重实战”,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真题实做,把参与实战当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济大学很早就有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譬如1958年登于建筑学报的青浦区红旗人民公社规划,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特点一直延续下来。在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所有总体规划的课程设计都是真实的题目,保证学生能够在当地开展系统调查,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回来可能做一个虚假的题目,但是前期整个过程是真实的,此举通过实战提升了同学的设计能力,有效实现了教学和实践课内外衔接、一二课堂互动。

第三平台——能力提升平台:为同学提升“双创”能力提供支持,努力使创新行为转变为创新能力。分三个层次打造学生创新团队,一是以氛围营造和常规技能训练为基础面向全院学生建立“双创”的“基础团队”;二是通过科技社团的组建、实验室的开放和教师科研助理的招聘组建大学生“双创”工作的“正规团队”;三是通过精心选拔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的以备战竞赛项目的“精英团队”。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每名学子都可以根据自身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取舍流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放建筑物理实验室、材料病理实验室、数字建造实验室等,为师生参与“双创”活动提供实践学习条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依托于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为学生打造创业训练基地,成为城乡前沿研究成果的孵化器;不断拓展创新实践基地群,与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由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10余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专业强化巩固了学科知识,为实践拓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深化专业学习,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反过来推动专业强化的开展,增强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学院着力推动第一个平台和第二个平台的互动,乡村规划的教学实践就是双课堂互动的一个典例。学院将乡村规划纳入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理论基础,采用真题实做的形式与总体规划结合开展规划实践,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长远发展贡献了知识和力量,又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借助同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会的能动性,通过暑期实践调研,城乡发展实情科研,学术会议论坛等多举并措推动城乡研究的发展,弥补了同学们在专业上的不足,锻炼了互相协作的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目前为止,已完成的村庄规划23个,参与师生达700人次,足迹遍布福建、广东、浙江、安徽等省份。

2.保障体系:做好三项服务

机制保障。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学院成立了成立类似“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图2),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各系主任担任委员会副主任,教务科长、本工办主任、研工办主任、创新基地负责人为成员,团委书记任秘书。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阵地作用,学院重点建设了创新俱乐部、新型城镇化研究会、研究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团体,成为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创新启动资金贷款机制”,解决资金到位的时间差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图2 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结构

活动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科技创新。科普活动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各种讲座、报告、研讨、展览、演示、咨询和参观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学生论坛、学术沙龙,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科创新竞赛方面:每年举办一届国际建造节,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提高专业能力。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及各类建筑设计竞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基层团委协调组织、提供经费支持、聘请跨学科的指导教师,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个性服务。重点支持各类“双创”社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科技小组的科创活动,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学院建立了指导教师团队,供学生选择,提供指导服务;支持同学建立“双创”团队,学院提供经费支撑,开放实验室,为“双创”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基金,在已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申报“双创”项目,争取学校的基金支持,助力推进重点项目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