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结

二、对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结

1.以学生为中心,分层、分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受体,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效果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同济大学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积极探索适合不同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3],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创新创业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做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对不同模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专业化服务。

2.打破专业壁垒,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平台型实体学院的平台作用,以改革为契机,以课程为纽带,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4]。修订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中体现创新创业,协调各专业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专业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知识反哺于专业,更好地激发学生基于专业的探索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建设学科交叉课程,把学科发展和学术前沿等融入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给学生指明学科相关行业创新突破的方向与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斗志。

3.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互利共赢

充分挖掘优秀企业资源,了解企业诉求,对接学校资源,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加强与企业合作。学校为企业授予实习基地等荣誉称号,聘请企业创始人或高管作为创业导师,帮助企业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积累未来人才库。与此同时,企业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实习的场地和平台,实现课堂知识的迁移;企业导师进课堂,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更接地气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