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具体专业,开展改革试点
除设立创新学分外,厦门大学还遴选了部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资源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工商管理、自动化、医学检验技术、通信工程、生物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入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
同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厦门大学遴选建设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全球创业》(Global Entrepreneurship)《移动计算》《针灸学》《微生物学》《美国社会与文化》《生物工程专业实验》《项目管理与创新创业实践》《城乡规划新技术GIS应用》《互联网创业引导与实践》等均入选精品资源共享课。
有学者提出,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可分为“独立模式”“依托模式”(可分为“学院依托模式”和“平台依托模式”)、“协作模式”[4]。“依托模式”是指高校依托学院或某一部门开展具体工作,其发展目标、课程资源、师资、管理机构由参与单位负责。厦门大学依托科研训练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业竞赛平台、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基地,以创新创业实践为重点,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咨询指导、成果孵化等,其特点符合依托模式中的“平台依托模式”。具体而言,厦门大学“平台依托模式”代表工程型创业教育,侧重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协作模式”是指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相关学院等根据各自职能,分别负责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竞赛组织、创业实践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培养工作。从这个概念出发,厦门大学以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教务部门、团委和就业指导等部门为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协同推进工作,也兼具了“协作模式”的特征。由此看来,厦门大学“双创”教育既有依托模式的特征,又兼具协作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