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构建

三、同济大学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构建

根据当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困境,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成才观”: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自觉做到知行合一。新时期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统实践活动的开展,更要重视两者的有机结合,丰富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搭建科学有序的实践育人平台。

因此,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流于形式,必须锐意改革,在制度上简化流程,完善领导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在师资上设置专业导师,提高实践创新指导教师待遇,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交流与合作;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实践课程体系,鼓励实践课程评优,结合第一课堂,设立有学分的必修课程提升学生群体创新实践能力,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学分+课程”配套设置,减少政策阻碍

学分和课程设置是我校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客观需求。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并予以一定学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化、专业化,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同时通过课程培育,进一步完善实践项目内容,为实践项目孵化为科技创新项目或创业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助力同济创新创业发展。

课程应当开设在课余或假期时间,时长一般为2~3个月;实践课程应当设置相应学分,学分根据实践活动的规模、专业程度等实际情况设置,推荐为0.5~1.5分;实践课程由本学院专业的教师团队作为任课老师,帮助社会实践团队确定方向、传授知识、完善实践成果等,原则上每个项目都有专业教授予以指导,2~3个项目有一位行政教师负责监督;实践课程内容应当与本学院“第一课堂”的专业内容相互补充,侧重于知识应用和理论实践,尽可能地促进专业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融合;可以考虑将社会实践成果纳入创新学分认定体系,按照成员表现对优秀实践项目的成员评定相应的创新学分。

2.拓宽社会资源帮扶渠道,搭建优质平台

拥有广阔的企业、社会、媒体等资源和渠道,是我校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客观需求。通过联络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搭建企业-高校-社会三方平台,通过他们专业的力量或环境帮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质量和效益,最终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同时积极与媒体沟通,搭建优秀项目的上升渠道,为优秀的实践项目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彰显同济人实践风采。

欢迎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提供实践场地、技能培训、实习机会、职业体验等方面的资源,充分利用校友企业、合作企业、友好企业等资源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媒体联络库,积极与媒体沟通,通过社会媒体与自媒体渠道广泛报道社会实践基本情况和典型优秀实践项目;对接“挑战杯”“知行杯”等大型实践类竞赛,建立完善的优秀项目上升渠道和平台,帮助优秀实践项目取得更好成绩;形成完整的资源配置机制,汇聚多方力量和资源,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或通过学生组织管理等形式加强相关工作,精心培育社会实践项目;建立品牌活动或特色文化,将社会实践工作形成综合性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参与实践的学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帮助。

3.发挥学院独特专业优势,提升专业水平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化水平,是我校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主观因素,同时,提升社会实践的专业化也是社会实践发挥育人作用的必然要求。通过积极促进本学院专业师资力量和技术力量进入学生实践环节,在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拓宽专业视野和就业前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各学院应当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一课,积极发扬本学院专业优势,提升社会实践的专业水平。

联系专业的教授团队或科研团队,对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进行审核和指导,对即将进行的实践项目提供能力培训和知识传授,对正在进行的实践项目进行定期指导,对已经完成的实践项目开展评估评优工作;积极联系学院科研团队,收集整理当前阶段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或方向,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相关调查或研究工作;欢迎教授等师资力量参与社会实践的培训宣讲工作,积极开展教授见面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培训宣传活动;鼓励本学院学生跨年级组建实践团队;鼓励实践项目参与相关领域竞赛申报和科技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孵化。

4.积极展示优秀实践成果,带动全面发展

优秀实践项目成果展示,是现阶段各学院开展社会实践培训宣讲工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比较认可和青睐的宣传方式。积极展示优秀实践项目的成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启发思路、提供借鉴,能够全面带动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实践项目评审工作,对优秀的实践项目设立专门奖项,增强其带动引领作用;拓宽展示渠道,积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对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宣传,充分展示其实践成果和研究思路;充分利用各学院优秀项目成员的资源,以学长学姐交流会、优秀项目宣讲会、项目答辩评审会等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优秀项目展示和优秀项目成员的经验分享,在学院内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健康文化,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形成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鼓励学生开展针对我校学生生活、基础设施、校园环境、高校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了解或参与正在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项目特别是优秀实践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

5.针对学生不同需求需要,提倡差异化建设

现状调查可见,不同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需求需要,他们对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主观因素和客观需求都各有侧重,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学院在社会实践工作中不能千篇一律,提倡差异化建设,应当抓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宣讲或其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加强调查研究,定时开展相关方面调查,掌握实时动态;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归纳和总结本学院学生特点,通过合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培训宣讲活动;鼓励本学院学生跨年级、跨学科组建实践队伍,要求实践队伍男女合作,充分发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优势;鼓励各学院在充分借鉴其他学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实践育人体制机制;鼓励各学院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机制体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步伐,主动调整或淘汰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的政策、机制,减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阻碍因素;开展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测评工作,定时对各学院社会实践工作情况开展评价工作,对工作卓越表现优异的学院团委予以鼓励和嘉奖。

新时期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教育特别是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当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挑战。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实践育人观的深刻内涵,积极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2]杨友文,宋之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0):113-114.

[3]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3):83-86.

[4]龙妮娜,谢丽丽.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

[5]徐树建,刘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4(2):167-169.

[6]丁晓华,李承敬.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59-161.

【注释】

[1]王宁,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邮箱:wangning021@163.com。

[2]许君清,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刘林京,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