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新工程建设中的大学使命的对策建议

三、解决新工程建设中的大学使命的对策建议

同济大学将着力以“科教结合与师生互动”方案为聚焦,以科研基地、科研领军人才、重点学科为依托,资助优秀学生参与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强调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高地作为学校的重大战略,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工科实践方面争创国际一流。2016年,同济大学成立平台型实体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平台学院,学院将协同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为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作为实体学院,学院将致力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背景、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创业领袖人才和企业领导者,提供更多资源和服务显著提升学生创业率。

与新工科建设契合,双创教育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强化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追求。同济积极打造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服务国家和上海创新发展战略,通过优秀的人才培养、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有效的技术转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成果。以服务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例,2016年在2.6平方公里内,已聚集了2 000多家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知识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中约80%的创业者为同济师生、校友,环同济经济圈产值超过370亿元。

学校集成校内外资源构筑高层次、集成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已形成“校内外基础实践平台—产学研结合的创业实践平台—重大科研设施和成果转化平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战略平台”的创新创业大实践资源平台链,各平台依据自身在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中承担的任务积极向学生开放,其中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业谷是完全由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同时,同济创业谷进一步加大创业支持力度,遵循“北上、南下、西进、落地”的原则,与四川、大连、深圳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创业谷校外基地,实现创业谷校外“一基地多园区”的规划目标。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优秀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链。学校以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科技园孵化器为依托,联动校区属地的杨浦区工商局和嘉定区工商局提供创业开业一站式服务,通过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创业苗圃、同济大学科技园、创业谷校外基地等实体空间打造各阶段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育体系包含“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际-国家-省部-学校”四级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创业谷-创业基金”三级创业模拟-实战。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相结合发展的经验,促进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工科教育实践结合的具体建议如下:

(1)争取在资金和经费上对创业创新教育给予支持。以充足的资金保障创新创业课程开发,推进大学生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资助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对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给予扶持和服务。

(2)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实施、发展与保障的相关制度。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方便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加快管理者本位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创业课程的设置应充分整合各专业学科知识,将创业教育课程与高校学科专业相结合,努力开发出适合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通选课和专门针对交叉创新的核心课程,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机结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全球性眼光,在课程学习中合理安排外国文化、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化经营管理等课程。

(3)加大创业实践体验,丰富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沙龙、赴企业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获得创业经验;开放的大学是要把办学视野打开,推进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主动联系和挖掘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统筹安排学生到实务部门、生产一线实习实践。

(4)在组织机构设置相应主体机构管理。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立项,既是研究课题,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也是实践项目,不能坐而论道,要付诸人才培养的实践行动之中,更是改革方案,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激发活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纳部分优秀企业家、创业者担任高校兼职教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为大学生讲解创业和管理的经历,根据所在企业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最终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如条件成熟时,考虑增加部分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点,并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新工科建设。

(6)构建高校与企业长期资源协同关系。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国家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在这类协同中,高校和企业得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企业得到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则从企业得到研究资金并使技术转移更有针对性。

(7)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机构和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多种多样的,除高校创业教育系和创业教育中心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组织,如小型企业署、考夫曼创业中心、创业家学会智囊团和家庭企业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共同形成一个国家、高校、企业、社区的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通过评估加深了解创业教育的理念,检测施教者的行动是否为受教育者未来着想,是否能通过创业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开拓创业渠道、把握创新机会、显现创业才干的能力,达到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总之,同济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改革只争朝夕,落实重在方寸。高校要发挥首创精神,充分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紧跟产业变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王义遒.关于北大学科建设的意见.谈学论教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64-166.

[3]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4]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费孝通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20).

[5]王义遒,大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编).科学与人文交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3-240.

[6]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7]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 19.

[8]潘光旦,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1-277.

[9]梅贻琦.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68.

[10]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11]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82.

[12]桑迪潘·德布.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M].黄永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注释】

[1]王松涛,博士,讲师,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电子邮箱:03030@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