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及知识崇拜

(三)技术及知识崇拜

传统美国社会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对技术和技术人才的重视,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2007)认为这一特点深受18世纪时的法国影响。法国对技术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早在17世纪,在国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下,法国就成立了“科学学会”和“建筑学会”,并在1794年在合并相关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巴黎理工学院”,以培养技术精英。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制造业蓬勃发展时期正是其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日益重视并效仿法国技术时期[3],因此,19世纪初,美国各地纷纷成立了理工学院和面向普通工人的技工学校。而这和清教主义所看重的技艺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同时,美国社会对技术的热爱也源自其北方数州在17世纪就普及了公立教育,因为早期的清教徒移民非常重视读、写和计算能力,他们认为读、写和计算能力跟日常生活的铲子、推车等工具一样,是日常生活的必需,这从1647年马萨诸塞州强制通过的普及初等教育法案可见一斑。这一法案也迅速被新大陆上的其他大部分殖民地所效仿。相比之下,英国直到1890 年威廉·格莱斯顿的《1870年教育法案》生效后才普及了初等教育,晚了近2 个世纪。教育的普及和对技术的重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美国而不是英国奠定了基础。戴维·沃尔什(David Warsh)(2006)通过追溯困扰世人两百多年的亚当·斯密的成本递减悖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阿尔弗里德·马歇尔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大师罗伯特·罗索、肯尼思·阿罗等人,并以保罗·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在其专著《知识与国家财富——经济学说探索的历程》(Knowledge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A Story of Economic Discovery)一书中反复强调了当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即创造财富的关键是新的想法(idea),而不是储蓄、投资,甚至教育,这和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如出一辙,即,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个人和社会财富积聚的基础[4]。毫无疑问,对技术和知识的尊崇成就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大。此外,清教主义价值观也表现为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这一精神的代表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美国,“在新大陆,重要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的才能。”